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与相关文献回顾 | 第12-17页 |
1.2.1 传统的汉语本体研究中对近义词的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2.2 对外汉语学界中的近义词语辨析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对外汉语教材词汇编排及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页 |
1.3.2 研究对象的确定及其原则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近义词语辨析定量分析 | 第19-33页 |
2.1 所选用教材的基本情况 | 第19-21页 |
2.1.1 《博雅汉语》 | 第20页 |
2.1.2 《拾级汉语》 | 第20页 |
2.1.3 《成功之路》 | 第20-21页 |
2.1.4 《中国人的故事》 | 第21页 |
2.2 教材中辨析的近义词语筛选情况 | 第21-31页 |
2.2.1 筛选原则与方法 | 第21页 |
2.2.2 总量与其所占生词比重统计 | 第21-25页 |
2.2.3 不同词性的近义词语辨析比例 | 第25-29页 |
2.2.4 同语素近义词语所占比例 | 第29-31页 |
2.2.5 词汇等级比重统计与分析 | 第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近义词语辨析定性分析 | 第33-58页 |
3.1 主要辨析方法的分析 | 第33-46页 |
3.1.1 辨析角度的种类 | 第33-39页 |
3.1.1.1 辨析角度方面的长处 | 第33-35页 |
3.1.1.2 辨析角度方面的不足 | 第35-39页 |
3.1.2 辨析语言与形式 | 第39-42页 |
3.1.2.1 辨析语言与形式方面的长处 | 第39-41页 |
3.1.2.2 辨析语言与形式方面的不足 | 第41-42页 |
3.1.3 释义方法 | 第42-46页 |
3.1.3.1 释义方法上的长处 | 第42-44页 |
3.1.3.2 释义方法上的不足 | 第44-46页 |
3.2 近义词语辨析辅助手段之用例考察 | 第46-52页 |
3.2.1 例句的数量与位置 | 第46-48页 |
3.2.2 例句的对比 | 第48-51页 |
3.2.2.1 例句对比性方面的长处 | 第48-50页 |
3.2.2.2 例句对比性方面的不足 | 第50-51页 |
3.2.3 例句的内容 | 第51-52页 |
3.2.3.1 准确性考察 | 第51页 |
3.2.3.2 趣味性考察 | 第51-52页 |
3.3 近义词语辨析辅助手段之配套练习考察 | 第52-57页 |
3.3.1 练习的形式 | 第53-55页 |
3.3.1.1 练习形式上的长处 | 第53-54页 |
3.3.1.2 练习形式上的不足 | 第54-55页 |
3.3.2 练习的数量 | 第55-56页 |
3.3.3 练习的针对性 | 第56-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关于对外汉语教材中近义词语辨析模块的建议 | 第58-62页 |
4.1 教材编写方面 | 第58-60页 |
4.2 教学实施方面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