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产品标准与检验论文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稻谷品质分析模型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基本理论第12-15页
        1.1.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基本原理和特点第12页
        1.1.2 近红外光谱分析理论基础第12-13页
        1.1.3 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主要方法第13页
        1.1.4 近红外分析的整体流程第13页
        1.1.5 近红外光谱预处理第13-14页
        1.1.6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特点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页
    1.3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粮食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第15-19页
        1.3.1 粮食基础质量指标的评价第15-16页
        1.3.2 粮食病虫害的检测和不完整粒的筛选第16-17页
        1.3.3 粮食品种鉴定和产地来源的甄别第17-18页
        1.3.4 转基因粮食作物的识别第18页
        1.3.5 粮食在线品质监控和商品粮收购第18-19页
    1.4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粮食品质评价中的应用前景第19页
    1.5 本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9-20页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稻谷水分含量第21-3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1页
        2.1.1 材料第21页
        2.1.2 仪器与设备第21页
    2.2 稻谷水分含量化学值的测定第21页
    2.3 近红外光谱的采集第21-22页
    2.4 稻谷水分含量近红外定标模型的建立第22-24页
        2.4.1 建模集异常样品剔除方法第22页
        2.4.2 建模集光谱预处理第22-23页
        2.4.3 近红外定标模型的建立第23-24页
        2.4.4 定标模型的预测能力的检验第24页
        2.4.5 数据处理第24页
    2.5 结果与分析第24-37页
        2.5.1 不同预处理方法建模差异比较第24-27页
        2.5.2 不同省份稻谷水分含量化学值测定结果第27-28页
        2.5.3 不同形态稻谷水分含量近红外建模比较第28-29页
        2.5.4 不同省份稻谷水分含量PLS与ANN建模差异性比较第29-31页
        2.5.5 粳稻与籼稻近红外建模差异性比较第31-33页
        2.5.6 稻谷水分含量近红外模型预测能力的研究第33-37页
    2.6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稻谷粗蛋白含量第39-54页
    3.1 材料与设备第39-40页
        3.1.1 材料第39页
        3.1.2 试剂第39页
        3.1.3 仪器与设备第39-40页
    3.2 稻谷粗蛋白含量化学值的测定第40页
    3.3 近红外光谱的采集第40页
    3.4 稻谷粗蛋白含量近红外定标模型的建立第40页
        3.4.1 建模集异常样品剔除方法第40页
        3.4.2 光谱预处理方法第40页
        3.4.3 近红外定标模型的建立第40页
        3.4.4 定标模型的预测能力的检验第40页
        3.4.5 数据处理第40页
    3.5 结果与分析第40-53页
        3.5.1 不同预处理方法建模差异比较第40-43页
        3.5.2 不同省份稻谷粗蛋白含量化学值测定结果第43页
        3.5.3 不同形态稻谷粗蛋白含量近红外建模比较第43-45页
        3.5.4 不同省份稻谷粗蛋白含量PLS与ANN建模差异性比较第45-47页
        3.5.5 粳稻与籼稻近红外建模差异性比较第47-48页
        3.5.6 稻谷粗蛋白含量近红外模型预测能力的研究第48-53页
    3.6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稻谷脂肪酸值第54-69页
    4.1 材料与设备第54页
        4.1.1 材料第54页
        4.1.2 试剂第54页
        4.1.3 仪器与设备第54页
    4.2 稻谷脂肪酸值化学值的测定第54-55页
    4.3 近红外光谱的采集第55页
    4.4 稻谷脂肪酸值近红外定标模型的建立第55页
        4.4.1 建模集异常样品剔除方法第55页
        4.4.2 光谱预处理方法第55页
        4.4.3 近红外定标模型的建立第55页
        4.4.4 定标模型的预测能力的检验第55页
        4.4.5 数据处理第55页
    4.5 结果与分析第55-68页
        4.5.1 不同预处理方法建模差异比较第55-58页
        4.5.2 不同省份稻谷脂肪酸值化学值测定结果第58-59页
        4.5.3 不同形态稻谷脂肪酸值近红外建模比较第59-60页
        4.5.4 不同省份稻谷脂肪酸值PLS与ANN建模差异性比较第60-62页
        4.5.5 粳稻与籼稻近红外建模差异性比较第62-63页
        4.5.6 稻谷脂肪酸值近红外模型预测能力的研究第63-68页
    4.6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稻谷直链淀粉含量第69-84页
    5.1 材料与设备第69-70页
        5.1.1 材料第69页
        5.1.2 试剂第69页
        5.1.3 仪器与设备第69-70页
    5.2 稻谷直链淀粉含量化学值的测定第70页
    5.3 近红外光谱的采集第70页
    5.4 稻谷直链淀粉含量近红外定标模型的建立第70页
        5.4.1 建模集异常样品剔除方法第70页
        5.4.2 光谱预处理方法第70页
        5.4.3 近红外定标模型的建立第70页
        5.4.4 定标模型的预测能力的检验第70页
        5.4.5 数据处理第70页
    5.5 结果与分析第70-83页
        5.5.1 不同预处理方法建模差异比较第70-73页
        5.5.2 不同省份稻谷直链淀粉含量化学值测定结果第73页
        5.5.3 不同形态稻谷直链淀粉含量近红外建模比较第73-75页
        5.5.4 不同省份稻谷直链淀粉含量PLS与ANN建模差异性比较第75-77页
        5.5.5 粳稻与籼稻近红外建模差异性比较第77-78页
        5.5.6 稻谷直链淀粉含量近红外模型预测能力的研究第78-83页
    5.6 本章小结第83-84页
全文结论与展望第84-85页
    结论第84页
    展望第84-85页
论文创新点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1-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羧甲基纤维素钠对大豆分离蛋白胶骨粘合性能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温湿度动态变化过程中不同含水量稻谷储运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