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水果、蔬菜、坚果加工工业论文--果蔬加工与保藏论文

火龙果最适贮藏条件及其冷害发生机制研究

缩略词对照表第1-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火龙果采后生理及贮藏保鲜第13-14页
     ·火龙果品种第13页
     ·火龙果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第13-14页
     ·火龙果贮藏保鲜研究第14页
   ·采后果蔬冷害机理研究及调控措施第14-21页
     ·冷害机理研究现状第14-15页
     ·采后果蔬冷害的特点第15页
     ·采后果蔬冷害机理研究第15-17页
     ·影响冷害发生的因素第17-18页
     ·减轻采后果蔬冷害的方法第18-21页
   ·立题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1-23页
     ·立题背景和意义第21-22页
     ·主要内容第22-23页
第二章 贮藏温度对火龙果贮藏品质影响研究第23-37页
   ·材料与方法第23-25页
     ·材料及处理第23页
     ·主要仪器第23-24页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24页
     ·统计与分析第24-25页
   ·结果与分析第25-34页
     ·温度对火龙果失重率的影响第25-26页
     ·贮藏温度对火龙果硬度的影响第26-28页
     ·贮藏温度对火龙果呼吸强度的影响第28-29页
     ·贮藏温度对火龙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第29-30页
     ·贮藏温度对火龙果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第30-32页
     ·贮藏温度对火龙果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第32-33页
     ·贮藏温度对火龙果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33-34页
   ·讨论第34-35页
   ·小结第35-37页
第三章 气调包装对火龙果贮藏品质的影响第37-48页
   ·材料与方法第37-39页
     ·材料及处理第37-38页
     ·主要仪器第38页
     ·指标测定及方法第38-39页
     ·统计与分析第39页
   ·结果与分析第39-46页
     ·不同气体浓度对火龙果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第39-40页
     ·不同气体浓度对火龙果硬度的影响第40-41页
     ·不同气体浓度对火龙果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第41-42页
     ·不同气体浓度对火龙果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42-43页
     ·不同气体浓度对火龙果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第43-44页
     ·不同气体浓度对火龙果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第44-45页
     ·不同气体浓度对火龙果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第45-46页
   ·讨论第46-47页
   ·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冷激处理对火龙果低温贮藏品质的影响第48-60页
   ·材料与方法第48-50页
     ·材料及处理第48-49页
     ·主要仪器第49页
     ·实验指标方法第49-50页
     ·统计与分析第50页
   ·结果与分析第50-58页
     ·火龙果冷激处理条件的筛选第50-51页
     ·冷激处理对火龙果贮藏期间生理指标的影响第51-58页
       ·冷激处理对火龙果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第51-52页
       ·冷激处理对火龙果硬度的影响第52-53页
       ·冷激处理对火龙果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第53-54页
       ·冷激处理对火龙果可滴定酸的影响第54-55页
       ·冷激处理对火龙果可溶性糖的影响第55-56页
       ·冷激处理对火龙果可溶性蛋白的影响第56-57页
       ·冷激处理对火龙果游离脯氨酸的影响第57-58页
   ·讨论第58-59页
   ·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冷激处理对减轻火龙果冷害发生机制初探第60-78页
 第一节 冷激处理对火龙果活性氧代谢及内源抗氧化物质的影响第60-71页
   ·材料与方法第60-63页
     ·材料及处理第60-61页
     ·主要仪器第61页
     ·实验指标测定方法第61-63页
     ·统计与分析第63页
   ·结果与分析第63-70页
     ·冷激处理对火龙果贮藏期间冷害指数的影响第63-64页
     ·冷激处理对火龙果低温贮藏期间超氧阴离子含量的影响第64-65页
     ·冷激处理对火龙果低温贮藏期间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第65-66页
     ·冷激处理对火龙果低温贮藏期间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影响第66-68页
     ·冷激处理对火龙果低温贮藏期间总酚含量的影响第68-70页
     ·冷激处理对火龙果低温贮藏期间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第70页
   ·讨论第70-71页
 第二节 活性氧代谢及内源抗氧化物对火龙果冷害影响的相关性分析第71-77页
   ·实验数据处理第71-72页
   ·结果与分析第72-76页
     ·主成分分析第72-75页
     ·通径分析第75-76页
   ·讨论第76-77页
 第三节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1 结论第78页
 2 研究创新点第78-79页
 3 研究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91页
附录第91-94页
致谢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产洛伐他汀红曲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红曲发酵条件的优化
下一篇:竹笋糟制工艺及其发酵不同时期微生物菌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