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酿造工业论文--各种酒及其制造论文

高产洛伐他汀红曲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红曲发酵条件的优化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22页
 1 红曲菌形态第12-13页
   ·红曲菌生态习性和菌落形态第12-13页
   ·红曲菌的繁殖第13页
 2 ITS鉴定在真菌分类学和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第13-16页
   ·以形态特征为依据的分类第14页
   ·rDNA-ITS序列分析的结构与特点第14-15页
   ·ITS序列分析在真菌种类鉴定中的原理及其应用第15-16页
 3 红曲固态发酵技术研究现状第16-18页
   ·发酵条件对红曲固态发酵的影响第16-18页
   ·菌种遗传特性对红曲固态发酵的影响第18页
 4 红曲菌主要代谢产物洛伐他汀的研究概述第18-20页
   ·Monacolin类物质的发现及理化特性第18-19页
   ·Monacolin类物质生物合成机理第19页
   ·洛伐他汀作用机理第19-20页
   ·红曲制曲及黄酒酿制过程中洛伐他汀的代谢合成和调控研究第20页
 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第20-22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0-21页
   ·主要内容第21-22页
第二章 洛伐他汀HPLC检测条件的优化第22-30页
 1 材料方法第22-24页
   ·仪器与设备第22页
   ·试剂第22页
   ·标准溶液的配制第22-23页
   ·待测样品的处理第23页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条件第23页
   ·流动相的选择第23-2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4-29页
   ·流动相的选择第24-25页
   ·检测方法的线性相关性第25页
   ·回收率的测定第25-26页
   ·重复性的测定第26页
   ·精密度试验第26-27页
   ·稳定性试验第27页
   ·方法可行性分析第27-29页
 3 结论第29-30页
第三章 高产洛伐他汀红曲菌的分离纯化第30-3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0-32页
   ·菌种来源第30-31页
   ·试剂第31页
   ·培养基第31页
   ·主要仪器第31-32页
 2 方法第32-34页
   ·红曲霉菌种的分离第32页
   ·菌株的形态学观察第32页
   ·菌株的生长特性第32-33页
   ·产洛伐他汀红曲霉菌的筛选第33-3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4-38页
   ·高产洛伐他汀红曲霉菌的筛选结果第34页
   ·菌株形态学的观察第34-36页
   ·菌株的生长特性试验结果第36-37页
   ·洛伐他汀产生菌试验结果第37-38页
 4 结论第38-39页
第四章 24株洛伐他汀产生菌株的ITS鉴定第39-48页
 1 材料方法第39-40页
   ·仪器与设备第39页
   ·试剂第39-40页
   ·试验材料第40页
   ·主要培养基第40页
 2 试验方法第40-44页
   ·霉菌总DNA的抽提第40页
   ·ITS-PCR扩增第40-41页
   ·ITS-PCR产物的胶回收第41-42页
   ·克隆与筛选第42-43页
   ·质粒DNA的抽提第43页
   ·双酶切验证第43页
   ·霉菌的ITS序列分析第43-4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4页
 4 总DNA的提取结果第44-47页
   ·ITS-PCR扩增结果第44-45页
   ·ITS-PCR扩增产物克隆子的PCR鉴定结果第45页
   ·测定序列与GenBank中核酸序列数据库同源性比较第45-47页
 5 结论第47-48页
第五章 富含洛伐他汀红曲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及洛伐他汀生成动力学的研究第48-6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8页
   ·试验材料第48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48页
 2 试验方法第48-50页
   ·实验室红曲的制备第48-49页
   ·实验室红曲制备条件的优化分析第49-50页
   ·固态发酵洛伐他汀生成动力学研究第5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0-58页
   ·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及分析第50-51页
   ·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最优发酵条件第51-56页
   ·固态发酵洛伐他汀生成动力学研究第56-58页
 4 结论第58-60页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1 主要结论第60页
 2 主要创新的第60-61页
 3 问题与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爽型银耳黄酒酿造关键工艺及其体外抗氧化研究
下一篇:火龙果最适贮藏条件及其冷害发生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