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引言 | 第11-13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 ·家庭教养方式 | 第13-15页 |
| ·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 | 第13页 |
| ·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 第13-15页 |
| ·家庭教养方式的测量 | 第15页 |
| ·社会回避苦恼 | 第15-17页 |
| ·社会回避苦恼的概念 | 第15页 |
| ·社会回避苦恼的测量 | 第15-17页 |
| 3 问题的缘起 | 第17-21页 |
|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 ·社会回避及苦恼研究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19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9-21页 |
| ·对研究对象的意义 | 第19-20页 |
| ·理论意义 | 第20页 |
| ·实践意义 | 第20-21页 |
| 4 研究设计 | 第21-25页 |
| ·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21页 |
| ·研究假设 | 第21页 |
| ·研究工具 | 第21-23页 |
| ·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 | 第21-22页 |
| ·EMBU 修订版的信效度分析 | 第22页 |
| ·其他 | 第22页 |
| ·社会回避及苦恼(SAD)量表 | 第22-23页 |
|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 ·实测与统计方法 | 第23-25页 |
| 5 访谈法及访谈提纲 | 第25-27页 |
| ·概念及类型 | 第25页 |
| ·访谈提纲 | 第25-27页 |
| 6 研究结果 | 第27-35页 |
| ·被试构成 | 第27页 |
| ·家庭教养方式描述性统计 | 第27-28页 |
| ·家庭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 | 第28-29页 |
| ·社会回避苦恼的总特征 | 第29-30页 |
| ·社会回避苦恼的性别差异 | 第30页 |
| ·社会回避苦恼的年级差异 | 第30页 |
| ·社会回避苦恼与 EMBU 各因子之间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检验 | 第30-31页 |
| ·访谈摘要 | 第31-35页 |
| 7 分析讨论 | 第35-39页 |
| ·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回避苦恼现状分析 | 第35-36页 |
| ·专升本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回避苦恼的关系 | 第36-37页 |
| ·访谈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 8 研究启示 | 第39-45页 |
| ·对家长的启示 | 第39-40页 |
| ·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 第40-42页 |
| ·对专升本学生自身的启示 | 第42-45页 |
| 9 研究结论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 附录 | 第53-58页 |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