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籽萌发后功能性营养成分的变化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植物种子休眠概述 | 第12-15页 |
·种子休眠类型 | 第12-13页 |
·种子休眠的原因 | 第13-14页 |
·种子休眠的解除 | 第14-15页 |
·植物种子的萌动研究 | 第15-19页 |
·萌动过程植物籽粒营养成分的变化 | 第16页 |
·萌动食品的研究 | 第16-19页 |
·石榴籽概述 | 第19-22页 |
·石榴简介 | 第19-20页 |
·石榴籽的化学成分 | 第20页 |
·石榴籽的生理作用 | 第20-22页 |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与意义 | 第22-24页 |
·立题背景 | 第22页 |
·课题来源 | 第2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4页 |
第2章 石榴籽休眠的解除及萌发实验 | 第24-32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24页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浓硫酸处理 | 第24-25页 |
·低温层积处理 | 第25页 |
·热水浸种处理 | 第25页 |
·赤霉素处理 | 第25页 |
·发芽率测定 | 第25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浓硫酸处理 | 第25-26页 |
·层积处理 | 第26-27页 |
·热水浸种处理 | 第27-28页 |
·赤霉素处理 | 第28-29页 |
·浓硫酸与低温层积叠加处理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石榴籽萌发前后功能性成分的测定 | 第32-42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32-33页 |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8页 |
·石榴籽芽的制备 | 第33页 |
·可溶糖测定 | 第33-34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油脂含量测定 | 第35-36页 |
·多酚含量测定 | 第36-37页 |
·黄酮含量测定 | 第37-3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石榴籽萌发后可溶糖含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石榴籽萌发后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39页 |
·石榴籽萌发后油脂含量的变化 | 第39页 |
·石榴籽萌发后多酚及黄酮含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GC-MS 分析石榴籽油脂肪酸的含量变化 | 第42-46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42-43页 |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2-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页 |
·脂肪酸的甲酯化 | 第43页 |
·GC-MS 实验条件 | 第43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UPLC-MS 分析石榴籽多酚组分变化 | 第46-50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46页 |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石榴籽多酚提取液的纯化 | 第46-47页 |
·石榴籽多酚纯化液的 UPLC-MS 分析 | 第4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石榴籽多酚纯化液的 UPLC-MS 分析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6章 结论与前景展望 | 第50-54页 |
·石榴籽休眠的解除 | 第50页 |
·发芽前后石榴籽功能性成分的测定 | 第50-51页 |
·发芽前后石榴籽油脂肪酸组分的分析 | 第51页 |
·发芽前后石榴籽多酚组分的分析 | 第51-52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52页 |
·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