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0-14页 |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能力标准研究的现实性需要 | 第10-11页 |
·国内外语言能力标准建设的现状概述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欧洲框架(简称 CEFR)与汉办标准的研制与基本内容 | 第14-21页 |
·欧洲框架(CEFR)的研制与基本内容 | 第14-18页 |
·CEFR 的缘起、发展及意义 | 第14页 |
·CEFR 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 第14-16页 |
·CEFR 的四大主要特点 | 第16-18页 |
·我国汉办能力标准的研制与基本内容 | 第18-21页 |
·交际语言能力理论对我国汉语能力标准制定的影响 | 第18-19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能力标准的研制及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欧洲框架(CEFR)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在研究方法及原则方面的对比分析 | 第21-27页 |
·研究方法的异同 | 第21-24页 |
·CEFR 的三维式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研究方法的多维拓展 | 第22-24页 |
·制定原则和要求的异同 | 第24-27页 |
·欧洲现代外语教育的三原则概述 | 第24-25页 |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制定要求的特殊性 | 第25页 |
·侧重点的多元性与单一性 | 第25-27页 |
第四章 欧洲框架(CEFR)与汉办标准在语言能力方面的对比分析 | 第27-30页 |
·研制 CEFR 的理论依据——对语言能力的定义及划分 | 第27页 |
·汉办标准语言能力的划分标准 | 第27-30页 |
·以“量”定“性”的划分方式 | 第27-28页 |
·逐渐趋向以“语言交际能力”为核心 | 第28-30页 |
第五章 欧洲框架(CEFR)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在学习、教学、评估方面的对比分析 | 第30-34页 |
·对语言使用及语言学习者/使用者的指导 | 第30-32页 |
·CEFR 对语言使用及语言学习者/使用者关系的分析 | 第30-31页 |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对语言学习者/使用者指导分析的缺失 | 第31-32页 |
·对语言教学及学习的指导 | 第32-33页 |
·CEFR 划分的“教与学”的目标类型和方法 | 第32页 |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应加强对教与学的方法指导 | 第32-33页 |
·对测试及评估的指导 | 第33-34页 |
第六章 欧洲框架(CEFR)对我国汉语能力标准研制的启示 | 第34-41页 |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的六大不足 | 第34-36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能力标准设想 | 第36-38页 |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改革试想 | 第36-37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能力量表制定的四原则 | 第37-38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能力标准的初步架构 | 第38-41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附录一 | 第45-46页 |
附录二 | 第46-47页 |
附录三 | 第47-48页 |
附录四 | 第48-49页 |
附录五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