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级阶段韩国学生习得“到”“完”“好”“成”结果补语偏误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5页 |
一、 选题意义及价值 | 第11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1-22页 |
(一)本体研究 | 第11-19页 |
(二)偏误研究 | 第19-22页 |
三、 研究理论及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一)研究理论 | 第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四、 语料库中原有的偏误词相关符号术语的说明 | 第23-25页 |
第一章 结果补语的偏误与成因分析 | 第25-28页 |
第一节 语料库中结果补语偏误分类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结果补语偏误成因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结果补语“V+到”偏误分析 | 第28-41页 |
第一节 “V+到”偏误类型及分析 | 第28-37页 |
一、 遗漏 | 第29-33页 |
二、 冗余 | 第33-34页 |
三、 误代 | 第34-36页 |
四、 错序 | 第36-37页 |
五、 小结 | 第37页 |
第二节 “V+到”偏误成因分析 | 第37-39页 |
一、 目的语泛化 | 第38页 |
二、 教材编排与使用 | 第38-39页 |
第三节 “V+到”教学策略 | 第39-41页 |
一、 建立语素教学 | 第39页 |
二、 进行循环递进式教学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结果补语“V+完”偏误分析 | 第41-51页 |
第一节 “V+完”偏误类型及分析 | 第41-47页 |
一、 遗漏 | 第41-43页 |
二、 冗余 | 第43-44页 |
三、 误代 | 第44-45页 |
四、 错序 | 第45-47页 |
五、 小结 | 第47页 |
第二节 “V+完”偏误成因分析 | 第47-49页 |
一、 母语负迁移 | 第48页 |
二、 回避策略影响 | 第48-49页 |
第三节 “V+完”教学策略 | 第49-51页 |
一、 建立新概念 | 第49页 |
二、 加强对比教学 | 第49-50页 |
三、 培养汉语思维习惯 | 第50-51页 |
第四章 结果补语“V+好”偏误分析 | 第51-62页 |
第一节 “V+好”偏误类型及分析 | 第51-58页 |
一、 遗漏 | 第51-53页 |
二、 冗余 | 第53-55页 |
三、 误代 | 第55-57页 |
四、 错序 | 第57-58页 |
五、 小结 | 第58页 |
第二节 “V+好”偏误成因 | 第58-59页 |
一、 教师方面 | 第58-59页 |
二、 生活环境影响 | 第59页 |
第三节 “V+好”教学策略 | 第59-62页 |
一、 采用直观化教学 | 第59-60页 |
二、 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 第60-62页 |
第五章 结果补语“V+成”偏误分析 | 第62-71页 |
第一节 “V+成”偏误类型及分析 | 第62-68页 |
一、 遗漏 | 第62-64页 |
二、 冗余 | 第64-65页 |
三、 误代 | 第65-68页 |
四、 小结 | 第68页 |
第二节 “V+成”偏误成因分析 | 第68-69页 |
第三节 “V+成”教学策略 | 第69-71页 |
一、 运用举例教学 | 第69-70页 |
二、 增加课后练习 | 第70-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A | 第76-77页 |
后记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