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解冻猪肉腐败机理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1.1 肉类消费现状及腐败变质 | 第12-13页 |
§1.1.2 猪肉中的有害菌 | 第13-16页 |
§1.1.3 猪肉中有害菌的特性 | 第16-18页 |
§1.2 冻结猪肉的解冻方法概述 | 第18-29页 |
§1.2.1 外部加热解冻 | 第18-19页 |
§1.2.2 内部加热解冻 | 第19-25页 |
§1.2.3 利用微能解冻 | 第25-28页 |
§1.2.4 新型解冻方法 | 第28-29页 |
§1.3 立题意义 | 第29-3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解冻猪肉有害菌鉴定及再生长 | 第32-39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2.2.1 样品 | 第32页 |
§2.2.2 培养基与试剂 | 第32-33页 |
§2.2.3 仪器与设备 | 第33页 |
§2.2.4 解冻猪肉的初始有害菌计数 | 第33页 |
§2.2.5 有害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 第33页 |
§2.2.6 不同温度贮藏下解冻猪肉的有害菌再生长 | 第33-34页 |
§2.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2.3.1 解冻猪肉中初始有害菌分析 | 第34-35页 |
§2.3.2 解冻猪肉中有害菌的初步鉴定 | 第35页 |
§2.3.3 不同贮藏温度下解冻猪肉有害菌在生长 | 第35-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解冻猪肉优势腐败菌致腐能力研究 | 第39-59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3.2.1 实验器材 | 第39-40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3.2.3 测定指标 | 第40-4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2-57页 |
§3.3.1 贮藏中感官变化 | 第42-43页 |
§3.3.2 贮藏中色差值变化 | 第43-47页 |
§3.3.3 贮藏中 pH 值变化 | 第47-49页 |
§3.3.4 贮藏中肉汁损失率变化 | 第49-52页 |
§3.3.5 贮藏中优势腐败菌菌数变化 | 第52-53页 |
§3.3.6 贮藏中 TVBN 值变化 | 第53-55页 |
§3.3.7 藏中 TBA 值变化 | 第55-57页 |
§3.3.8 贮藏中各腐败菌腐败能力定量分析 | 第57页 |
§3.4 讨论 | 第57-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冻结猪肉解冻措施筛选及优化研究 | 第59-68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4.2.1 样品准备 | 第59页 |
§4.2.2 试剂与仪器 | 第59-60页 |
§4.2.3 解冻措施对解冻猪肉品质的影响 | 第60页 |
§4.2.4 冻结肉微波解冻温度的优化 | 第60-61页 |
§4.2.5 冻结肉微波解冻间歇时间的优化 | 第61页 |
§4.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7页 |
§4.3.1 解冻措施对解冻猪肉品质的影响 | 第61-64页 |
§4.3.2 不同温度条件下微波解冻对解冻猪肉品质的影响 | 第64-66页 |
§4.3.3 不同间歇时间的微波解冻处理对解冻猪肉品质的影响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8-69页 |
§5.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