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汉成语对比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越汉成语对比研究前提 | 第14-39页 |
第一节 越汉成语界定 | 第14-23页 |
一、越语成语界定 | 第14-18页 |
二、汉语成语界定 | 第18-21页 |
三、越汉成语界定之异同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双语成语对比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一、汉→越成语对比 | 第24-25页 |
二、越→汉成语对比 | 第25-26页 |
三、汉越语双语成语词典编撰 | 第26-27页 |
第三节 越汉成语对比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一、对比方法与比较方法 | 第27页 |
二、单向对比与双向对比 | 第27-28页 |
三、对比原则与对比顺序 | 第28-29页 |
第四节 越汉成语翻译资料库 | 第29-39页 |
一、越语成语筛选 | 第29-30页 |
二、越汉成语翻译 | 第30-36页 |
三、资料库描写 | 第36-39页 |
第二章 越语成语中的汉源成语 | 第39-54页 |
第一节 汉源成语的形成 | 第39-41页 |
一、社会文化背景 | 第39页 |
二、语言文字背景 | 第39-40页 |
三、汉源成语的界定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汉源成语的分类 | 第41-47页 |
一、按照由来 | 第41-44页 |
二、按照越化程度 | 第44-45页 |
三、按照语音特点 | 第45-47页 |
第三节 汉源成语越语化过程 | 第47-51页 |
一、汉源成语的结构特点 | 第47-50页 |
二、汉源成语的语义特征 | 第50-51页 |
第四节 汉源成语的越语化成因 | 第51-54页 |
一、相应的纯越音词语 | 第52页 |
二、不相称的语法结构 | 第52页 |
三、不相同的文化特点 | 第52-54页 |
第三章 越汉成语的语言因素对比 | 第54-75页 |
第一节 越汉成语的读音 | 第54-58页 |
一、音节数量 | 第54-55页 |
二、声韵问题 | 第55-57页 |
三、平仄相对 | 第57-58页 |
第二节 越汉成语的语法结构 | 第58-65页 |
一、对称式暗喻成语的语法结构 | 第58-61页 |
二、非对称式暗喻成语的语法结构 | 第61-62页 |
三、明喻成语的语法结构 | 第62-65页 |
第三节 越汉成语的语义结构对比 | 第65-70页 |
一、对称成语的语义结构对比 | 第65-68页 |
二、非对称暗喻成语的语义结构对 | 第68页 |
三、明喻成语的语义结构对比 | 第68-70页 |
第四节 越汉成语的运用 | 第70-75页 |
一、文体色彩 | 第70-71页 |
二、感情色彩 | 第71-74页 |
三、异形成语 | 第74-75页 |
第四章 越汉成语的文化因素对比 | 第75-108页 |
第一节 自然生态类 | 第75-88页 |
一、天文 | 第75-77页 |
二、地理 | 第77-79页 |
三、动物 | 第79-86页 |
四、植物 | 第86-88页 |
第二节 人体部位类 | 第88-95页 |
一、五官四肢 | 第88-90页 |
二、六腑五脏 | 第90-93页 |
三、动作感情 | 第93-95页 |
第三节 生产方式类 | 第95-98页 |
一、农业 | 第95-96页 |
二、手工业 | 第96-98页 |
第四节 生活文化类 | 第98-108页 |
一、衣食住行 | 第98-104页 |
二、宗教信仰 | 第104-106页 |
三、风俗习惯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8-115页 |
第一节 对比结果阐述 | 第108-111页 |
一、成语理论对比 | 第108-110页 |
二、成语的结构形式对比 | 第110-111页 |
三、成语的文化内涵 | 第111页 |
第二节 对比结果应用 | 第111-115页 |
一、成语理论研究方面 | 第111页 |
二、成语翻译方面 | 第111-112页 |
三、成语教学方面 | 第112-115页 |
越汉成语翻译语料库 | 第115-240页 |
参考文献 | 第240-245页 |
后记 | 第2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