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缘由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范围 | 第10-11页 |
1.4 语料来源 | 第11页 |
1.5 研究现状概述 | 第11-14页 |
1.5.1 关于介词“对”和“对于”的本体研究 | 第11-12页 |
1.5.2 关于介词“对”和“对于”的对比研究 | 第12-13页 |
1.5.3 介词“对”和“对于”的偏误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2.1 本文依据的理论 | 第14-15页 |
2.1.1 中介语理论 | 第14页 |
2.1.2 偏误分析理论 | 第14-1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对”和“对于”用法比较 | 第16-18页 |
3.1 “对”的语法意义 | 第16页 |
3.2 “对于”的语法意义 | 第16-17页 |
3.3 “对”和“对于”的区别 | 第17-18页 |
第四章 偏误类型分析 | 第18-36页 |
4.1 该不该用介词 | 第18-23页 |
4.1.1 介词贅余 | 第18-21页 |
4.1.2 介词的漏用 | 第21-23页 |
4.1.2.1 单个介词的漏用 | 第21-22页 |
4.1.2.2 固定格式的漏用 | 第22-23页 |
4.2 句法位置错误 | 第23-25页 |
4.2.1 介词使用正确,主客体颠倒 | 第23-24页 |
4.2.2 介词结构与宾语、状语的错位 | 第24-25页 |
4.2.3 介词结构与否定词语的错位 | 第25页 |
4.2.4 定语与介词结构的错位 | 第25页 |
4.3 固定格式搭配错误 | 第25-26页 |
4.4 与其他介词的混用 | 第26-34页 |
4.4.1 与介词“给”的混用 | 第26-28页 |
4.4.2 与介词“跟”的混用 | 第28-30页 |
4.4.3 与介词“关于”的混用 | 第30-31页 |
4.4.4 “对”与“对于”的混用 | 第31-32页 |
4.4.5 与介词“跟/同/和”的混用 | 第32页 |
4.4.6 与介词“向”的混用 | 第32-33页 |
4.4.7 与介词“从”的混用 | 第33-34页 |
4.4.8 与介词“为”的混用 | 第34页 |
4.4.9 与介词“朝”的混用 | 第34页 |
4.5 与固定格式的混用 | 第34-35页 |
4.6 与动词的混用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偏误原因 | 第36-42页 |
5.1 习得者母语对目的语的影响 | 第36-37页 |
5.2 目的语本身的难度 | 第37页 |
5.3 习得者自身因素 | 第37-39页 |
5.3.1 知识的生搬硬套 | 第37-38页 |
5.3.2 心理回避 | 第38-39页 |
5.3.3 学习动机 | 第39页 |
5.4 学习环境对习得者的影响 | 第39-42页 |
5.4.1 教师因素 | 第39-40页 |
5.4.2 语言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 第40页 |
5.4.3 教材方面的不足 | 第40-42页 |
第六章 解决偏误的策略及建议 | 第42-46页 |
6.1 对教师的要求 | 第42-44页 |
6.1.1 提高综合素质修养 | 第42页 |
6.1.2 提高教学技巧 | 第42-44页 |
6.1.2.1 根据汉语介词“对”和“对于”的义项进行教学 | 第42-43页 |
6.1.2.2 汉语教师要有预测,做到心中有数 | 第43页 |
6.1.2.3 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包容学生的偏误 | 第43页 |
6.1.2.4 师生互动 | 第43页 |
6.1.2.5 讲练结合 | 第43-44页 |
6.2 对习得者的要求 | 第44-45页 |
6.2.1 习得者的主观意愿 | 第44页 |
6.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44-45页 |
6.3 教材的编写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