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本文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极限承载能力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剩余承载能力分析方法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2.3 稳定性计算分析方面 | 第16页 |
1.3 长通舱型船舶船型及结构特点 | 第16-17页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长通舱型船加筋板单元失效模式计算分析 | 第19-37页 |
2.1 概述 | 第19页 |
2.2 长通舱型船加筋板模型基本信息 | 第19-22页 |
2.3 长通舱型船加筋板单元失效模式分析 | 第22-35页 |
2.3.1 弹塑性崩溃破坏 | 第22-23页 |
2.3.2 梁柱屈曲失效 | 第23-26页 |
2.3.3 扭转屈曲失效 | 第26-30页 |
2.3.4 折边型材的腹板局部屈曲失效 | 第30-33页 |
2.3.5 扁钢腹板局部屈曲失效 | 第33-34页 |
2.3.6 板格屈曲失效 | 第34-35页 |
2.4 几种失效模式的对比分析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船体粱极限弯矩计算方法 | 第37-55页 |
3.1 概述 | 第37页 |
3.2 基于Smith法的船体梁极限弯矩计算方法 | 第37-48页 |
3.2.1 基本假设与计算流程 | 第38-41页 |
3.2.2 剖面单元的划分与定义 | 第41-42页 |
3.2.3 单元的失效模式及应力-应变曲线 | 第42-48页 |
3.3 基于非线性有限元法的船体梁极限强度计算方法 | 第48-53页 |
3.3.1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过程 | 第48页 |
3.3.2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中的非线性问题 | 第48-49页 |
3.3.3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49-51页 |
3.3.4 非线性有限元法的建模原则 | 第51-52页 |
3.3.5 非线性有限元法在初始缺陷模拟中的应用 | 第52-53页 |
3.4 长通舱型船舶舱段及破口选取规则 | 第53-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改进的船体梁极限弯矩的Smith法 | 第55-73页 |
4.1 概述 | 第55页 |
4.2 甲板板架稳定性分析 | 第55-60页 |
4.2.1 经验公式法 | 第55-58页 |
4.2.2 线性屈曲分析甲板板架稳定性 | 第58页 |
4.2.3 非线性屈曲分析甲板板架稳定性 | 第58-60页 |
4.3 计及板架整体失稳的船体梁极限弯矩的简化逐步破坏法 | 第60-72页 |
4.3.1 基本思想与计算流程 | 第61页 |
4.3.2 甲板板架发生整体失稳的应力-应变曲线 | 第61-66页 |
4.3.3 计及甲板板架失稳的Smith法 | 第66-71页 |
4.3.4 两种方法对比分析 | 第71-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长通舱型船剩余承载能力计算 | 第73-97页 |
5.1 概述 | 第73页 |
5.2 长通舱型船非对称剖面的简化逐步破坏法 | 第73-80页 |
5.2.1 船体非对称剖面概念 | 第73-74页 |
5.2.2 非对称剖面中和轴 | 第74-78页 |
5.2.3 非对称剖面时简化逐步破坏法具体流程 | 第78-80页 |
5.3 算例分析 | 第80-96页 |
5.3.1 破口计算位置及其定义 | 第80-83页 |
5.3.2 完整船两种方法极限弯矩计算结果 | 第83-86页 |
5.3.3 基于Smith法的剩余承载能力计算 | 第86-89页 |
5.3.4 计及非对称剖面中和轴位置的Smith法计算结果 | 第89-90页 |
5.3.5 基于NEFM法的剩余承载能力计算 | 第90-95页 |
5.3.6 三种方法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95-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结论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