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1.1 杏鲍菇概述 | 第14-15页 |
1.1.1 杏鲍菇简介 | 第14页 |
1.1.2 杏鲍菇的营养成分 | 第14页 |
1.1.3 杏鲍菇多糖的功能性质 | 第14-15页 |
1.2 苦荞概述 | 第15-16页 |
1.2.1 苦荞简介 | 第15页 |
1.2.2 苦荞的营养价值 | 第15页 |
1.2.3 苦荞的生理功能 | 第15-16页 |
1.3 燕麦概述 | 第16-17页 |
1.3.1 燕麦简介 | 第16页 |
1.3.2 燕麦的营养价值 | 第16页 |
1.3.3 燕麦的生理功能 | 第16-17页 |
1.4 产品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1 杏鲍菇产品研制现状 | 第17页 |
1.4.2 苦荞产品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3 燕麦产品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18-20页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杏鲍菇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 第20-26页 |
2.1 前言 | 第20页 |
2.2 材料与仪器 | 第20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20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20页 |
2.3 方法 | 第20-22页 |
2.3.1 杏鲍菇多糖的提取过程 | 第20页 |
2.3.2 杏鲍菇多糖含量测定 | 第20-21页 |
2.3.3 杏鲍菇多糖的浓缩 | 第21-22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2.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2页 |
2.4.2 单因素试验研究 | 第22-24页 |
2.4.3 杏鲍菇多糖提取工艺正交优化 | 第24-25页 |
2.4.4 杏鲍菇多糖浓缩液的制备 | 第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苦荞、燕麦粉质量比确定以及苦荞燕麦复合乳工艺研究 | 第26-38页 |
3.1 前言 | 第26页 |
3.2 材料与仪器 | 第26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26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26页 |
3.3 方法 | 第26-29页 |
3.3.1 测定与评价方法 | 第26-27页 |
3.3.2 苦荞粉和燕麦粉质量比的确定 | 第27页 |
3.3.3 苦荞燕麦混合粉糊化工艺 | 第27页 |
3.3.4 苦荞燕麦复合粉液化工艺 | 第27-28页 |
3.3.5 苦荞燕麦复合粉糖化工艺 | 第28-29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29-37页 |
3.4.1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9页 |
3.4.2 苦荞粉和燕麦粉质量比确定结果 | 第29-30页 |
3.4.3 苦荞燕麦混合粉糊化工艺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3.4.4 苦荞燕麦混合粉糊化液液化工艺优化结果分析 | 第31-34页 |
3.4.5 苦荞燕麦混合粉液化液糖化工艺优化结果分析 | 第34-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强化杏鲍菇多糖苦荞燕麦乳配方及稳定性研究 | 第38-48页 |
4.1 前言 | 第38页 |
4.2 材料与仪器 | 第38页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38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38页 |
4.3 方法 | 第38-40页 |
4.3.1 强化杏鲍菇多糖液苦荞燕麦乳配方试验 | 第38-39页 |
4.3.2 强化杏鲍菇多糖液苦荞燕麦乳乳化稳定性研究 | 第39-40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4.4.1 强化杏鲍菇多糖苦荞燕麦乳配方试验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4.4.2 强化杏鲍菇多糖苦荞燕麦乳乳化稳定性研究结果分析 | 第41-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强化杏鲍菇多糖苦荞燕麦乳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48-54页 |
5.1 前言 | 第48页 |
5.2 材料与仪器 | 第48页 |
5.2.1 材料与试剂 | 第48页 |
5.2.2 仪器与设备 | 第48页 |
5.3 方法 | 第48-49页 |
5.3.1 还原力测定 | 第48-49页 |
5.3.2 DPPH·清除能力测定 | 第49页 |
5.3.3 ·OH清除能力测定 | 第49页 |
5.3.4 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 第49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5.4.1 还原力测定结果及分析 | 第49-51页 |
5.4.2 DPPH·清除能力测定结果及分析 | 第51-52页 |
5.4.3 ·OH清除率测定结果及分析 | 第52-53页 |
5.4.4 总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及分析 | 第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结论 | 第54页 |
6.2 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