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饮料冷食制造工业论文--清凉饮料论文--功能饮料论文

小米—藜麦复配谷物浓浆配方及工艺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第一章 综述第15-21页
    1.1 小米及其它特色谷物研究概述第15-16页
        1.1.1 小米营养研究第15页
        1.1.2 其它特色谷物营养研究第15-16页
    1.2 氨基酸评价法第16-17页
        1.2.1 氨基酸的非生物评价方法第16-17页
        1.2.2 氨基酸互补理论应用第17页
    1.3 谷物饮品生产研究现状及问题第17-19页
        1.3.1 谷物饮品发展概况第17-18页
        1.3.2 谷物饮品关键工艺技术第18页
        1.3.3 谷物饮品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8-19页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19-21页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9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高营养素小米品种的选择第21-25页
    2.1 前言第21页
    2.2 实验内容第21-22页
        2.2.1 材料与试剂第21页
        2.2.2 仪器与设备第21页
        2.2.3 方法第21-2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2-24页
        2.3.1 三种小米总蛋白含量对比第22-23页
        2.3.2 三种小米总脂肪含量对比第23页
        2.3.3 三种小米总还原糖含量对比第23-24页
        2.3.4 三种小米脂肪酸构成及含量分析第24页
    2.4 结论第24-25页
第三章 氨基酸互补谷物粉配方的筛选第25-31页
    3.1 前言第25页
    3.2 实验内容第25-26页
        3.2.1 材料与试剂第25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25页
        3.2.3 方法第25-26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6-29页
        3.3.1 小米及其它谷物中蛋白含量第26页
        3.3.2 小米及其它谷物必需氨基酸含量分析第26-27页
        3.3.3 小米与藜麦、苦荞混合最佳复配比的确定第27-29页
    3.4 结论第29-31页
第四章 小米-藜麦复配谷物浓浆最佳液化糖化条件的确定第31-39页
    4.1 前言第31页
    4.2 实验内容第31-34页
        4.2.1 材料与试剂第31页
        4.2.2 仪器与设备第31页
        4.2.3 方法第31-34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4-38页
        4.3.1 小米-藜麦复配谷物粉糊化条件的确定第34-35页
        4.3.2 小米-藜麦复配谷物浓浆最佳液化条件的确定第35-36页
        4.3.3 小米-藜麦复配谷物浓浆最佳糖化条件的确定第36-38页
    4.4 结论第38-39页
第五章 小米-藜麦复配谷物浓浆的综合感官评价第39-47页
    5.1 前言第39页
    5.2 实验内容第39-42页
        5.2.1 材料与试剂第39页
        5.2.2 仪器与设备第39页
        5.2.3 方法第39-42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42-45页
        5.3.1 感官调配辅料最适添加范围单因素实验结果第42页
        5.3.2 感官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2-43页
        5.3.3 正交试验的感官评价数据采集第43页
        5.3.4 模糊数学矩阵的建立第43-44页
        5.3.5 基于模糊数学的感官评价正交实验结果第44-45页
    5.4 结论第45-47页
第六章 响应面法优化小米-藜麦复配谷物浓浆稳定剂配方第47-55页
    6.1 前言第47页
    6.2 实验内容第47-48页
        6.2.1 材料与试剂第47页
        6.2.2 仪器与设备第47页
        6.2.3 方法第47-48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48-54页
        6.3.1 乳化剂对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结果第48-50页
        6.3.2 增稠剂对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单因素实验结果第50-51页
        6.3.3 响应面Box-Behnken设计试验结果第51-53页
        6.3.4 各因素交互影响作用及响应优化第53-54页
    6.4 结论第54-5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5-57页
    7.1 结论第55页
    7.2 展望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结果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第64-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模块性的簇结构检测图聚类算法研究
下一篇:强化杏鲍菇多糖苦荞燕麦乳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