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罗非鱼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罗非鱼的资源概况 | 第11页 |
·罗非鱼的市场需求及食用营养价值 | 第11-13页 |
·罗非鱼保鲜技术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物理保鲜技术 | 第13-14页 |
·低温保鲜 | 第13-14页 |
·冷杀菌保鲜 | 第14页 |
·保鲜剂保鲜技术 | 第14-15页 |
·亚铁盐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乳酸亚铁概述 | 第15-16页 |
·亚铁盐的制备 | 第16页 |
·多肽亚铁抑菌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三种亚铁盐抑菌作用的研究 | 第19-31页 |
·引言 | 第19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19-20页 |
·材料 | 第19页 |
·实验药品 | 第19页 |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菌种 | 第20页 |
·培养基 | 第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亚铁盐溶液的配制 | 第20页 |
·菌种的活化及菌悬液的制备 | 第20页 |
·三种亚铁盐抑菌活性的测定 | 第20-21页 |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21页 |
·最低杀菌浓度的(MBC)测定 | 第21页 |
·介质PH对有机酸亚铁盐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21页 |
·数据处理 | 第21-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9页 |
·三种有机酸亚铁盐的抑菌活性 | 第22页 |
·三种亚铁盐对供试菌的MIC、MBC | 第22-26页 |
·介质PH对有机酸亚铁盐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26-29页 |
·讨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乳酸亚铁对S.AUREUS和P.AERUGINOSA生长抑制及细胞膜的损伤作用 | 第31-40页 |
·引言 | 第31-32页 |
·材料和仪器 | 第32-33页 |
·材料 | 第32页 |
·实验药品 | 第32页 |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菌种 | 第32页 |
·培养基 | 第32-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3页 |
·菌液电导率的测定 | 第33页 |
·核酸物质泄漏的测定 | 第33页 |
·菌液中还原性糖的测定 | 第33-34页 |
·菌液中可溶性蛋白质的测定 | 第34页 |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乳酸亚铁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34-35页 |
·乳酸亚铁对菌液电导率的影响 | 第35页 |
·乳酸亚铁对细菌核酸物质泄漏的影响 | 第35-36页 |
·乳酸亚铁对菌体还原糖泄漏的影响 | 第36-37页 |
·乳酸亚铁对菌体可溶性蛋白泄漏的影响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乳酸亚铁对S.AUREUS和P.AERUGINOSA的细胞氧化作用 | 第40-46页 |
·引言 | 第40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40-41页 |
·材料 | 第40-41页 |
·实验药品 | 第41页 |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菌种 | 第41页 |
·培养基 | 第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羟基自由基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膜脂过氧化 | 第41-42页 |
·核酸荧光反应 | 第42页 |
·细胞裂解率的测定 | 第42页 |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羟基自由基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42-43页 |
·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测定 | 第43-44页 |
·细胞内核酸物质的变化 | 第44页 |
·细胞裂解率的变化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罗非鱼保鲜实验 | 第46-55页 |
·引言 | 第46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46-47页 |
·材料 | 第46-47页 |
·实验药品 | 第47页 |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乳酸亚铁-柠檬酸溶液的配制 | 第47页 |
·罗非鱼保鲜处理 | 第47页 |
·感官评分 | 第47-48页 |
·菌落总数的测定 | 第48页 |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 第48页 |
·硫代巴比妥酸值(TBA)的测定 | 第48页 |
·PH的测定 | 第48页 |
·数据处理 | 第48-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罗非鱼感官指标的变化 | 第49-50页 |
·菌落总数的变化 | 第50-51页 |
·TVB-N的变化 | 第51-52页 |
·TBA的变化 | 第52-53页 |
·PH的变化 | 第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件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