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 肌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 第12-14页 |
1.1 肉品中血红素蛋白的简介 | 第12-13页 |
1.2 肌红蛋白的生理功能 | 第13页 |
1.3 肌红蛋白的结构 | 第13页 |
1.4 肌红蛋白的氧化状态 | 第13-14页 |
1.5 肌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14页 |
2 血红素辅基的结构与功能 | 第14-17页 |
2.1 血红素辅基的类型 | 第15页 |
2.2 血红素铁的配位 | 第15-16页 |
2.3 血红素辅基与珠蛋白间的结合方式 | 第16页 |
2.4 血红素辅基的生物功能 | 第16-17页 |
3 肌红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3.1 肌红蛋白的研究背景 | 第17页 |
3.2 肌红蛋白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6页 |
第二章 牛肉肌红蛋白的提取与纯化 | 第26-34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26-2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2.1 肌红蛋白的提取 | 第27-28页 |
2.2 最佳pH的选择 | 第28页 |
2.3 最佳硫酸铵饱和度的选择 | 第28-29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29-31页 |
3.1 缓冲液pH值优化条件分析 | 第29页 |
3.2 硫酸铵饱和度优化条件分析 | 第29-30页 |
3.3 透析脱盐 | 第30页 |
3.4 蛋白层析分离纯化 | 第30页 |
3.5 SDS-PAGE电泳分析 | 第30-31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体外理化因素对肌红蛋白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 第34-52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4-35页 |
1.1 原料与试剂 | 第34页 |
1.2 仪器与设备 | 第34-3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2.1 Mb提取与制备 | 第35页 |
2.2 体外理化因素对肌红蛋白氧化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 紫外光谱扫描 | 第36页 |
2.4 体外理化因素对肌红蛋白血红素辅基稳定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3 结果分析 | 第37-49页 |
3.1 体外理化因素对肌红蛋白氧化的影响 | 第37-41页 |
3.2 紫外波长扫描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3.3 体外理化因素对肌红蛋白血红素辅基稳定性的影响 | 第43-49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内源性物质对肌红蛋白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 第52-66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52-53页 |
1.1 原料与试剂 | 第52页 |
1.2 仪器与设备 | 第52-5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2.1 Mb提取与制备 | 第53页 |
2.2 内源性物质对肌红蛋白氧化的影响 | 第53-54页 |
2.3 紫外光谱扫描 | 第54页 |
2.4 内源性物质对肌红蛋白血红素辅基稳定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3 结果分析 | 第55-63页 |
3.1 内源性物质对肌红蛋白氧化的影响 | 第55-57页 |
3.2 紫外波长扫描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3.3 内源性物质对肌红蛋白血红素辅基稳定性的影响 | 第59-63页 |
4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全文结论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