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12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2.1 自恋人格 | 第12-16页 |
2.1.1 自恋人格的定义 | 第12页 |
2.1.2 自恋人格障碍 | 第12-13页 |
2.1.3 自恋人格特质 | 第13-14页 |
2.1.4 自恋人格的结构 | 第14页 |
2.1.5 自恋人格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2.2 成就动机 | 第16-19页 |
2.2.1 成就动机的定义 | 第16-17页 |
2.2.2 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2.2.3 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的研究 | 第18-19页 |
2.3 自恋人格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 | 第19-20页 |
2.4 问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3.1.1 调查对象 | 第21-22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2-23页 |
3.2.1 自恋人格问卷 | 第22-23页 |
3.2.2 成就动机测量表 | 第23页 |
3.3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4 研究结果 | 第24-35页 |
4.1 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恋人格的特点研究 | 第24-29页 |
4.1.1 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恋人格的总体情况 | 第24页 |
4.1.2 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恋人格的性别差异比较 | 第24-25页 |
4.1.3 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恋人格的年级差异比较 | 第25-26页 |
4.1.4 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恋人格的城乡差异比较 | 第26-27页 |
4.1.5 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恋人格的独生、非独生差异比较 | 第27-28页 |
4.1.6 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其他专业的差异比较 | 第28-29页 |
4.2 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的特点研究 | 第29-32页 |
4.2.1 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的总体情况 | 第29-30页 |
4.2.2 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的性别差异比较 | 第30页 |
4.2.3 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年级差异比较 | 第30-31页 |
4.2.4 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城乡差异比较 | 第31页 |
4.2.5 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的独生、非独生差异比较 | 第31页 |
4.2.6 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其他专业的差异比较 | 第31-32页 |
4.3 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恋人格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 | 第32-35页 |
4.3.1 体育专业大学生显性自恋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 第32-33页 |
4.3.2 体育专业大学生隐性自恋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 第33页 |
4.3.3 自恋人格对成就动机的回归分析结果 | 第33-35页 |
5 分析和讨论 | 第35-44页 |
5.1 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恋人格的特点分析 | 第35-38页 |
5.1.1 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恋人格的总体情况分析 | 第35页 |
5.1.2 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恋人格的性别特点分析 | 第35-36页 |
5.1.3 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恋人格的年级特点分析 | 第36页 |
5.1.4 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恋人格的城乡特点分析 | 第36-37页 |
5.1.5 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恋人格的独生、非独生特点分析 | 第37页 |
5.1.6 体育专业自恋人格与其他专业的差异分析 | 第37-38页 |
5.2 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特点 | 第38-41页 |
5.2.1 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的总体情况分析 | 第38页 |
5.2.2 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的性别特点分析 | 第38-39页 |
5.2.3 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年级特点分析 | 第39页 |
5.2.4 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城乡特点分析 | 第39-40页 |
5.2.5 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的独生、非独生特点分析 | 第40页 |
5.2.6 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其他专业的差异分析 | 第40-41页 |
5.3 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恋人格和成就动机的关系分析 | 第41-44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44-46页 |
6.1 结论 | 第44页 |
6.2 建议 | 第44-45页 |
6.3 本研究的不足 | 第45-46页 |
7 致谢 | 第46-47页 |
8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3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