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9页 |
0.1 选题理由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0.2.1 蒙古语“语义格”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0.2.2 汉语介词“给”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0.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0.4 语料来源 | 第18-19页 |
第一章 蒙古语“向位格”与汉语介词“给”的比较 | 第19-29页 |
1.1 现代蒙古语“语义格”的分类和语法特征分析 | 第19-23页 |
1.1.1 现代蒙古语“语义格”的分类 | 第19-20页 |
1.1.2 现代蒙古语“向位格”的语法特征 | 第20-23页 |
1.2 现代汉语介词“给”的特征分析 | 第23-27页 |
1.2.1 介词“给”的语法特征 | 第23-25页 |
1.2.2 介词“给”与近义介词的语义特征的比较 | 第25-27页 |
1.3 蒙古语“向位格”与汉语介词“给”的比较分析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蒙古留学生习得介词“给”的偏误情况的考察与分析 | 第29-44页 |
2.1 蒙古留学生习得介词“给”的调查和访谈情况 | 第29-35页 |
2.1.1 调查的对象、方法及内容 | 第29-30页 |
2.1.2 调查结果统计及偏误分析 | 第30-34页 |
2.1.3 访谈的对象、方法及内容 | 第34页 |
2.1.4 访谈结果统计 | 第34-35页 |
2.2 初、中级汉语水平蒙古留学生介词“给”的偏误情况考察 | 第35-37页 |
2.2.1 初、中级汉语水平蒙古留学生偏误语料的统计分析 | 第35-37页 |
2.3 高级汉语水平蒙古留学生介词“给”的偏误情况考察 | 第37-38页 |
2.3.1 高级汉语水平蒙古留学生偏误语料的统计分析 | 第37-38页 |
2.4 介词“给”的偏误类型及分析 | 第38-44页 |
2.4.1 误用类 | 第38-40页 |
2.4.2 遗漏类 | 第40-41页 |
2.4.3 错序类 | 第41-43页 |
2.4.4 误加类 | 第43-44页 |
第三章 蒙古留学生习得介词“给”的偏误原因分析 | 第44-50页 |
3.1 母语负迁移 | 第44-47页 |
3.1.1 汉语介词“给”与蒙古语“向位格”表达的含义存在差异 | 第44-45页 |
3.1.2 汉语介词“给”与蒙古语“向位格”的语法功能的差异 | 第45-46页 |
3.1.3 蒙古语对蒙古留学生习得介词“给”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 汉语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 第47-50页 |
3.2.1 产生介词“给”误用偏误的原因 | 第47-49页 |
3.2.2 产生介词“给”错序偏误的原因 | 第49-50页 |
第四章 蒙汉语教学中有关介词“给”的教学建议 | 第50-54页 |
4.1 教材应用蒙古语解释 | 第50页 |
4.2 教材应合理安排介词“给”的语法项目 | 第50-51页 |
4.3 与母语进行对比教学 | 第51页 |
4.4 利用语境教学 | 第51-52页 |
4.5 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调查问卷和访谈问卷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