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3页 |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3-14页 |
1.3 条件复句偏误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和步骤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汉语乌语条件复句概述 | 第17-37页 |
2.1 汉语乌语条件复句组成形式 | 第17-21页 |
2.1.1 汉语乌语复句组成形式概述 | 第17-18页 |
2.1.2 汉语条件复句组成形式 | 第18-19页 |
2.1.3 乌语条件复句组成形式 | 第19-21页 |
2.2 汉语乌语条件复句的分类 | 第21-37页 |
2.2.1 汉语乌语复句分类概述 | 第21-28页 |
2.2.2 汉语条件复句的分类 | 第28-32页 |
2.2.3 乌语条件复句的分类 | 第32-34页 |
2.2.4 汉语乌语条件复句分类对比分析 | 第34-37页 |
第三章 汉语乌语条件复句关联词 | 第37-46页 |
3.1 汉语乌语条件复句关联词 | 第37-41页 |
3.1.1 汉语条件复句关联词 | 第37-38页 |
3.1.2 乌语条件复句关联词 | 第38-40页 |
3.1.3 汉语乌语条件复句关联词对比分析 | 第40-41页 |
3.2 汉乌条件复句关联词的位置 | 第41-46页 |
3.2.1 汉语条件复句关联词的位置 | 第41-43页 |
3.2.2 乌语条件复句关联词的位置 | 第43-44页 |
3.2.3 汉语乌语条件复句关联词位置对比分析 | 第44-46页 |
第四章 乌语背景汉语学习者条件复句习得偏误 | 第46-58页 |
4.1 调查对象及其条件复句学习情况分析 | 第46-51页 |
4.1.1 调查对象、工具及问卷设计 | 第46页 |
4.1.2 调查对象学习情况分析 | 第46-51页 |
4.2 乌语背景汉语学习者条件复句习得偏误分析 | 第51-58页 |
4.2.1 充足条件复句偏误分析 | 第51-52页 |
4.2.2 必要条件复句偏误分析 | 第52-55页 |
4.2.3 无条件复句偏误分析 | 第55-58页 |
第五章 乌语背景汉语学习者条件复句习得偏误产生的原因及教学建议 | 第58-66页 |
5.1 乌语背景汉语学习者条件复句习得偏误产生的原因 | 第58-61页 |
5.1.1 母语负迁移 | 第58页 |
5.1.2 教学讲解和教材处理不当 | 第58-61页 |
5.2 针对乌语背景汉语学习者的条件复句教学建议 | 第61-66页 |
5.2.1 对教师的建议 | 第61-63页 |
5.2.2 对学生的建议 | 第63-64页 |
5.2.3 对留学生教材的建议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Ⅰ 乌兹别克背景汉语学习者汉语条件复句的掌握情况调查 | 第71-77页 |
附录Ⅱ 乌兹别克背景汉语学习者汉语条件复句的掌握情况调查答案 | 第77-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