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三、理论基础 | 第10-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五、语料来源 | 第12-14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一)给予类双宾句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二)构式理论下的汉语双宾句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二、用构式语法分析现代汉语“给予类双宾构式” | 第17-30页 |
(一)给予类双宾句是独立的构式 | 第17页 |
(二)“给予类双宾构式”动词的多义性及其分类 | 第17-20页 |
(三)“给予类双宾构式”与其动词的整合 | 第20-26页 |
(四)“给予类双宾构式”与其名词性成分的互动 | 第26-30页 |
三、基于HSK语料库的“给予类双宾构式”偏误分析 | 第30-35页 |
(一)内部构件引起的偏误 | 第30-32页 |
(二)构式引起的偏误 | 第32-34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四、“给予类双宾构式”的汉语国际教学现状 | 第35-44页 |
(一)对外汉语语法大纲中的给予类双宾构式 | 第35-36页 |
(二)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双宾句 | 第36-44页 |
五、构式理论下的“给予类双宾构式”汉语国际教学设计 | 第44-49页 |
(一)“给予类双宾构式”与动词互动的讲解 | 第44页 |
(二)构式和名词性成分互动的讲解 | 第44-45页 |
(三)“给予类双宾构式”教学设计 | 第45-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一、结论 | 第49-50页 |
二、创新点 | 第50页 |
三、不足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68页 |
附录一:给予类双宾动词表 | 第51-59页 |
附录二: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病句 | 第59-61页 |
附录三:八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给予类动词 | 第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