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引言 | 第8-17页 |
·酸粥基本概况及其微生物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酸粥的基本概况 | 第8-9页 |
·酸粥类食品中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的发展 | 第10-14页 |
·传统培养法研究微生物多样性 | 第10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微生物多样性 | 第10-14页 |
·DGGE 技术在食品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7页 |
·分析微生物类群的多样性 | 第14-15页 |
·微生物群落的动态监测 | 第15-16页 |
·食品质量的监测与控制 | 第16页 |
·发现新的微生物种类 | 第16-17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17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7-24页 |
·实验材料 | 第17-19页 |
·实验样品采集 | 第17页 |
·参考菌株 | 第17-18页 |
·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19页 |
·基本方法 | 第19-24页 |
·酸粥样品中微生物总 DNA 的提取 | 第19-20页 |
·乳酸菌参考菌株 DNA 的提取 | 第20页 |
·DNA 的完整性及浓度纯度检测 | 第20页 |
·16S rDNA 和26S rDNA D1/D2 的PCR 扩增 | 第20-21页 |
·16S rDNA V3 和26S rDNA D1 区的PCR 扩增 | 第21-22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 | 第22-23页 |
·参考菌株 DGGE 图谱模型的构建 | 第23页 |
·微生物多样性的统计学分析 | 第23页 |
·DGGE 优势条带的回收、测序及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8页 |
·微生物总 DNA 的提取及结果比较 | 第24-25页 |
·16S rDNA 和26S rDNA D1/D2 区的PCR 扩增结果 | 第25页 |
·16S rDNA V3 和26S rDNA D1 区的扩增结果 | 第25-26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的优化 | 第26-29页 |
·最佳变性剂浓度范围的选择 | 第26-27页 |
·最佳上样量的选择 | 第27页 |
·最佳电泳时间的选择 | 第27-28页 |
·染色方法的选择 | 第28-29页 |
·酸粥样品中细菌多样性DGGE 指纹图谱分析 | 第29-31页 |
·乳酸菌参考菌株DGGE 图谱标准模型的建立 | 第29页 |
·样品中细菌多样性DGGE 指纹图谱分析 | 第29-31页 |
·DGGE 指纹图谱相似性分析 | 第31-32页 |
·细菌DGGE 优势条带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32-35页 |
·酸粥样品中真菌多样性DGGE 指纹图谱分析 | 第35-36页 |
·真菌DGGE 优势条带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36-38页 |
4 讨论 | 第38-42页 |
·酸粥中微生物总DNA 提取方法的确立 | 第38页 |
·酸粥样品DGGE 方法的确立 | 第38-39页 |
·不同地区酸粥样品微生物多样性比较 | 第39-40页 |
·标准梯子对酸粥样品中乳酸菌的初步鉴定 | 第40-41页 |
·酸粥样品中优势菌群分析 | 第41-42页 |
5 结论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