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浮士德交响曲》的文学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10-12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3 “文学性”研究的发展 | 第16-23页 |
3.1 “文学性”的国外研究 | 第16-21页 |
3.1.1 二十世纪初文学理论下的“文学性” | 第16-20页 |
3.1.1.1 形式主义“文学性”的研究 | 第16-17页 |
3.1.1.2 结构主义“文学性”研究 | 第17-18页 |
3.1.1.3 新批评下的“文学性”认知 | 第18-19页 |
3.1.1.4 解构主义“文学性”研究 | 第19-20页 |
3.1.2 二十世纪末的“文学性” | 第20-21页 |
3.2 “文学性”的国内研究 | 第21-23页 |
4 文学与音乐的相互关系 | 第23-35页 |
4.1 文学与音乐的同源性 | 第23-25页 |
4.2 音乐的文学性 | 第25-28页 |
4.2.1 音乐的叙事性 | 第25-26页 |
4.2.2 音乐的戏剧性 | 第26-27页 |
4.2.3 音乐的取材上 | 第27-28页 |
4.3 文学的音乐性 | 第28-29页 |
4.4 文学与音乐的共性 | 第29-35页 |
5 浪漫主义时期文学与音乐的发展 | 第35-40页 |
5.1 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思潮 | 第35-37页 |
5.2 浪漫主义时期文学对音乐的影响 | 第37-40页 |
6 李斯特《浮士德交响曲》的文学性分析 | 第40-56页 |
6.1 歌德《浮士德》的文学影响 | 第40-42页 |
6.2 标题音乐的影响 | 第42-43页 |
6.3 李斯特的文学修养 | 第43-46页 |
6.4 《浮士德交响曲》的文学性分析 | 第46-56页 |
6.4.1 《浮士德交响曲》的标题性 | 第46-48页 |
6.4.2 《浮士德交响曲》的形象性 | 第48-51页 |
6.4.3《浮士德交响曲》的叙事性 | 第51-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