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一、相关研究回顾及本文的目的、意义 | 第13-16页 |
二、研究的视角、步骤与方法 | 第16-20页 |
第二章 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中的主体性哲学批判思想 | 第20-56页 |
一、西方主体性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 第20-22页 |
二、西方后现代主义中的主体性哲学批判 | 第22-25页 |
三、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中的主体性哲学批判 | 第25-56页 |
(一)现代哲学阐释学 | 第25-34页 |
(二)解构主义 | 第34-42页 |
(三)翻译研究文化转向 | 第42-48页 |
(四)后殖民主义 | 第48-51页 |
(五)后现代女性主义 | 第51-56页 |
第三章 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对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主体性哲学批判的接受之原因 | 第56-76页 |
一、中国语境的特殊性 | 第56-59页 |
二、主体(性)概念的译介 | 第59-66页 |
(一)20 世纪80 年代前主体(性)的译介 | 第59-60页 |
(二)20 世纪80 年代主体(性)的译介:从哲学学术场域到文学学术场域 | 第60-63页 |
(三)主体(性)概念的译介所带来的意义流变 | 第63-66页 |
三、国内翻译学科建设的特点 | 第66-76页 |
(一)学科制度的特点 | 第66-69页 |
(二)学科制度的特点对国内翻译学科建设的影响 | 第69-76页 |
第四章 国内翻译研究主体性讨论对西方后现代翻译研究主体性哲学批判的接受之批判 | 第76-124页 |
一、 借鉴与吸收 | 第76-87页 |
(一)对传统忠实翻译观的反思 | 第76-82页 |
(二)从一元到多元角度的转变 | 第82-87页 |
二、变异与否定 | 第87-112页 |
(一)重视结论轻视论证 | 第87-94页 |
(二)重视反叛性轻视肯定性 | 第94-98页 |
(三)批判的立场与标准:固守边缘还是走向中心 | 第98-107页 |
(四)对主流意识形态批判的两种态度 | 第107-112页 |
三、吸收、变异的利与弊 | 第112-124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124-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