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 第11页 |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对高校和社会的意义 | 第11-12页 |
3. 有助于辅导员更好地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 第12页 |
(三)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页 |
(五)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 第14-22页 |
(一) 辅导员工作现状分析 | 第14-16页 |
1. 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规定 | 第14-15页 |
2. 辅导员工作现状 | 第15-16页 |
(二) 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要具备的条件 | 第16-17页 |
1. 辅导员自身要有积极地心态,良好的心理品质 | 第16-17页 |
2. 辅导员必须加强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 第17页 |
3. 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 第17页 |
(三) 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与不足 | 第17-19页 |
1. 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 | 第18-19页 |
2. 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不足 | 第19页 |
(四) 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 第19-22页 |
1. 有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 第20页 |
2. 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健全 | 第20页 |
3. 有利于完善辅导员自身素质 | 第20-22页 |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与现状 | 第22-38页 |
(一) 心理健康的概念 | 第22-23页 |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 第23-24页 |
1. 身心健康智力正常 | 第23页 |
2. 情绪积极稳定 | 第23页 |
3. 意志健全 | 第23页 |
4. 恰当的自我认知 | 第23-24页 |
5. 人格完整和谐 | 第24页 |
6. 良好的人际关系 | 第24页 |
7. 积极的社会适应能力 | 第24页 |
(三)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 第24-29页 |
1. 个体因素 | 第24-25页 |
2. 家庭因素 | 第25-26页 |
3. 学校因素 | 第26-28页 |
4. 社会因素 | 第28-29页 |
(四) 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 | 第29-38页 |
1. 自我意识发展的问题 | 第31-33页 |
2. 学习适应问题 | 第33-34页 |
3. 人际交往问题 | 第34-35页 |
4. 就业问题 | 第35页 |
5. 大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问题 | 第35-38页 |
三、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 | 第38-47页 |
(一) 辅导员要多形式地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第38-39页 |
1. 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 第38页 |
2. 培养学生骨干,建设良好的班风 | 第38页 |
3. 构建广泛地信息网络,多渠道地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第38-39页 |
4. 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 | 第39页 |
(二) 重视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第39-43页 |
1. 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 第39-40页 |
2. 贫困生思想上的错误认识 | 第40-42页 |
3. 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 第42-43页 |
(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 第43-44页 |
1. 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致性 | 第43页 |
2.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 第43-44页 |
(四) 辅导员做好校园文化工作,创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 第44-45页 |
(五) 辅导员要协助大学生提高自身调节的能力 | 第45页 |
(六) 辅导员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纽带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