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一)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一、关于教育公平的理论 | 第15-31页 |
(一) 公平与教育公平 | 第15-21页 |
1. 公平的基本含义 | 第15-17页 |
2. 公平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 | 第17-20页 |
3. 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 | 第20-21页 |
(二) 基于不同政治哲学基础的教育公平观 | 第21-23页 |
1.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满意即公平:功利主义的教育公平观 | 第21页 |
2. 平等即意味着公平:自由平等主义的教育公平观 | 第21-22页 |
3. “按择所予”即公平:自由至上主义的教育公平观 | 第22-23页 |
4. 公意即公平:社群主义的教育公平观 | 第23页 |
(三) 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与原则 | 第23-31页 |
1. 价值取向:自由与平等的博弈 | 第23-26页 |
2. 教育公平的普遍性原则 | 第26-29页 |
3. 教育公平的特殊性原则 | 第29-31页 |
二、我国教育公平的时代背景、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剖析 | 第31-43页 |
(一) 时代背景 | 第31-33页 |
1. 面临矛盾日趋多元 | 第31-32页 |
2. 内涵更加丰富多样 | 第32页 |
3. 教育评价密切关联 | 第32-33页 |
(二) 突出问题 | 第33-39页 |
1. 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 | 第33-35页 |
2. 普通高中教育择校问题突出 | 第35-36页 |
3.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 | 第36-37页 |
4.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不够完善 | 第37页 |
5.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权利未得到足够尊重 | 第37页 |
6.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足 | 第37-39页 |
(三) 原因剖析 | 第39-43页 |
1. 指导思想的偏差 | 第39-40页 |
2. 政策制度的失衡 | 第40-41页 |
3. 政府职能的缺位 | 第41-43页 |
三、《教育规划纲要》:我国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里程碑 | 第43-53页 |
(一) 更加注重公平: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 | 第43-45页 |
1. 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 第43-44页 |
2. 促进公平: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 | 第44-45页 |
(二) 完善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保障 | 第45-47页 |
1. 教育经费筹措: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 | 第45-46页 |
2. 完善投入机制:以标准需求为导向,按层次属性划分职责 | 第46-47页 |
3. 加大转移支付:缩小区域之间教育投入差距 | 第47页 |
(三) 建立政府主导机制: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力量 | 第47-50页 |
1. 明确提出政府为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 | 第47-48页 |
2. 建立政府主导的教育公平机制 | 第48-49页 |
3. 细化相应的配套制度 | 第49-50页 |
(四)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 | 第50-51页 |
1.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 | 第50页 |
2. 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 | 第50页 |
3. 以解决择校问题为着力点 | 第50页 |
4. 以补偿欠发达地区为方向 | 第50-51页 |
(五) 关注弱势群体:进一步完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 | 第51-53页 |
1. 实现资助政策体系全覆盖 | 第51-52页 |
2. 现有政策得到进一步完善 | 第52页 |
3. 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实行动态调整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