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1页 |
1.1 淀粉和氧化淀粉 | 第12-14页 |
1.1.1 淀粉 | 第12-14页 |
1.1.2 氧化淀粉 | 第14页 |
1.2 氧化淀粉常用的氧化剂及其氧化机理 | 第14-18页 |
1.2.1 次氯酸钠氧化淀粉的机理 | 第14-16页 |
1.2.2 高锰酸钾氧化淀粉的机理 | 第16-17页 |
1.2.3 过氧化氢氧化淀粉的机理 | 第17-18页 |
1.2.4 高碘酸盐氧化淀粉的机理 | 第18页 |
1.3 二氧化氯的制备方法 | 第18-23页 |
1.3.1 还原法 | 第19-22页 |
1.3.2 氧化法 | 第22页 |
1.3.3 电解法制二氧化氯(离子膜法) | 第22-23页 |
1.4 超声波及其在淀粉氧化中的应用 | 第23页 |
1.5 氧化淀粉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 第23-29页 |
1.5.1 湿部添加剂 | 第24-26页 |
1.5.2 表面施胶剂 | 第26-27页 |
1.5.3 胶黏剂 | 第27-29页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9-30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超声波辅助二氧化氯法制备木薯氧化淀粉的工艺研究 | 第31-46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31-32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1-32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2.3.1 二氧化氯的制备方法 | 第32页 |
2.3.2 氧化淀粉的制备方法 | 第32-33页 |
2.3.3 单因素实验 | 第33-34页 |
2.3.4 正交试验 | 第34页 |
2.3.5 羧基含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2.3.6 羰基含量的测定 | 第35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5-45页 |
2.4.1 单因素实验 | 第35-42页 |
2.4.2 正交试验 | 第42-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氧化淀粉的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 第46-59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3.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46页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6页 |
3.2.3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6-47页 |
3.2.4 红外光谱测定 | 第47页 |
3.2.5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7页 |
3.2.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47页 |
3.2.7 透光率的测定 | 第47页 |
3.2.8 沉降体积的测定 | 第47页 |
3.2.9 白度的测定 | 第47页 |
3.2.10 Brabender粘度曲线的测定 | 第47-48页 |
3.2.11 粘度的测定 | 第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7页 |
3.3.1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8-49页 |
3.3.2 红外光谱测定 | 第49-50页 |
3.3.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0-52页 |
3.3.4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第52-54页 |
3.3.5 不同羧基含量氧化淀粉的透明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6 不同羧基含量氧化淀粉的沉降体积的影响 | 第55页 |
3.3.7 不同羧基含量氧化淀粉的白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8 Brabender粘度曲线 | 第56-57页 |
3.3.9 粘度的影响 | 第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氧化淀粉的动力学研究 | 第59-69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动力学方法 | 第59-61页 |
4.2.1 一级反应微分速率方程 | 第59-60页 |
4.2.2 二级反应微分速率方程 | 第60-61页 |
4.2.3 活化能的计算 | 第61页 |
4.2.4 羧基含量的测定 同2.3.5 | 第6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1-67页 |
4.3.1 无超声波条件下淀粉氧化羧基含量变化的动力学研究 | 第61-64页 |
4.3.2 超声波条件下淀粉氧化羧基含量变化的动力学研究 | 第64-67页 |
4.3.3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2页 |
5.1 结论 | 第69-70页 |
5.2 创新点 | 第70页 |
5.3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