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1 问题背景 | 第15-23页 |
1.1 现实背景 | 第15-19页 |
1.1.1 “志于业”的持续学习:从传统理念到时代要求 | 第15-16页 |
1.1.2 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持续学习”挑战和机遇 | 第16-19页 |
1.2 理论背景 | 第19-23页 |
1.2.1 现有研究概述 | 第19-21页 |
1.2.2 问题提出 | 第21-2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3-55页 |
2.1 CRCL的概念 | 第23-25页 |
2.1.1 CRCL的界定 | 第23页 |
2.1.2 CRCL的本质及特征 | 第23-24页 |
2.1.3 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24-25页 |
2.2 CRCL的行为理论 | 第25-32页 |
2.2.1 社会认知生涯理论 | 第25-27页 |
2.2.2 生涯阶段发展理论 | 第27-29页 |
2.2.3 生涯建构理论 | 第29-30页 |
2.2.4 量子管理理论 | 第30-32页 |
2.3 CRCL的结构与测量 | 第32-38页 |
2.3.1 CRCL的结构探索 | 第32-33页 |
2.3.2 CRCL的测量工具开发 | 第33-38页 |
2.4 CRCL的影响因素 | 第38-45页 |
2.4.1 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39-43页 |
2.4.2 组织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43-44页 |
2.4.3 社会文化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44-45页 |
2.4.4 小结 | 第45页 |
2.5 CRCL的行为后效 | 第45-49页 |
2.5.1 与个人职业发展有关的后效 | 第45-47页 |
2.5.2 与组织发展有关的后效 | 第47-49页 |
2.5.3 小结 | 第49页 |
2.6 以往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 第49-50页 |
2.7 选择重庆市作为主要调研背景的原因 | 第50-51页 |
2.7.1 必要性 | 第50-51页 |
2.7.2 代表性 | 第51页 |
2.7.3 便利性 | 第51页 |
2.8 本研究的整体思路 | 第51-55页 |
2.8.1 总研究目的 | 第51-52页 |
2.8.2 总研究假设 | 第52页 |
2.8.3 研究对象选取 | 第52页 |
2.8.4 总研究方法 | 第52-53页 |
2.8.5 总研究框架 | 第53-55页 |
3 研究一:高校青年教师CRCL结构的初步构建 | 第55-61页 |
3.1 目的 | 第55页 |
3.2 方法 | 第55-57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55页 |
3.2.2 工具 | 第55-56页 |
3.2.3 程序 | 第56-57页 |
3.3 结果 | 第57页 |
3.4 讨论 | 第57-58页 |
3.5 小结 | 第58-61页 |
4 研究二:高校青年教师CRCL的工具编制 | 第61-75页 |
4.1 目的 | 第61页 |
4.2 方法 | 第61-69页 |
4.2.1 测量模型的维度建构 | 第61页 |
4.2.2 项目编写及测量形式的确定 | 第61-62页 |
4.2.3 量表初测 | 第62-63页 |
4.2.4 数据处理 | 第63-69页 |
4.3 量表信效度检验 | 第69-71页 |
4.3.1 信度检验 | 第69-70页 |
4.3.2 效度检验 | 第70-71页 |
4.4 讨论 | 第71-73页 |
4.5 小结 | 第73-75页 |
5 研究三:高校青年教师的CRCL特征 | 第75-87页 |
5.1 目的 | 第75页 |
5.2 方法 | 第75-76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75-76页 |
5.2.2 工具 | 第76页 |
5.2.3 程序 | 第76页 |
5.3 结果 | 第76-82页 |
5.3.1 重庆市高校青年教师CRCL的总体描述分析 | 第76-77页 |
5.3.2 重庆市高校青年教师CRCL的不同人口学特征差异 | 第77-82页 |
5.4 讨论 | 第82-84页 |
5.5 小结 | 第84-87页 |
6 研究四:高校青年教师CRCL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87-99页 |
6.1 前言 | 第87-90页 |
6.2 职业生涯规划对高校青年教师CRCL行为的影响 | 第90-94页 |
6.2.1 目的 | 第90页 |
6.2.2 方法 | 第90-91页 |
6.2.3 结果 | 第91-92页 |
6.2.4 讨论 | 第92-93页 |
6.2.5 小结 | 第93-94页 |
6.3 职业发展压力、职业使命感对高校青年教师CRCL行为的影响 | 第94-99页 |
6.3.1 目的 | 第94页 |
6.3.2 方法 | 第94-95页 |
6.3.3 结果 | 第95-96页 |
6.3.4 讨论 | 第96-98页 |
6.3.5 小结 | 第98-99页 |
7 研究五:高校青年教师CRCL行为的后效 | 第99-113页 |
7.1 前言 | 第99-105页 |
7.2 高校青年教师CRCL行为对职业承诺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7.2.1 目的 | 第105页 |
7.2.2 方法 | 第105页 |
7.2.3 结果 | 第105-107页 |
7.2.4 讨论 | 第107-108页 |
7.2.5 小结 | 第108页 |
7.3 高校青年教师CRCL行为对组织承诺的影响 | 第108-113页 |
7.3.1 目的 | 第108页 |
7.3.2 方法 | 第108-109页 |
7.3.3 结果 | 第109-110页 |
7.3.4 讨论 | 第110-112页 |
7.3.5 小结 | 第112-113页 |
8 总讨论 | 第113-127页 |
8.1 关于工具编制过程 | 第113页 |
8.2 关于研究结果 | 第113-115页 |
8.2.1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CRCL行为的基本构念 | 第113-114页 |
8.2.2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CRCL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114-115页 |
8.2.3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CRCL行为的后效 | 第115页 |
8.3 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建议 | 第115-121页 |
8.3.1 如何通过CRCL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校教师 | 第116-119页 |
8.3.2 如何通过CRCL追求期待的职业生涯 | 第119-121页 |
8.3.3 小结 | 第121页 |
8.4 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 第121-124页 |
8.4.1 系统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及高等教育未来发展需要的高校青年教师学习文化 | 第121-122页 |
8.4.2 结合高校发展定位及优势,为青年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 第122-124页 |
8.4.3 小结 | 第124页 |
8.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4-127页 |
8.5.1 研究创新 | 第124-125页 |
8.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25页 |
8.5.3 未来可尝试的改进策略 | 第125-127页 |
9 总结论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1页 |
附录 | 第141-153页 |
致谢 | 第153-156页 |
读博期间的研究活动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