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语用学与二语教学 | 第10-11页 |
1.2.2 语用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 第11页 |
1.2.3 语用学与对外汉语听力教学 | 第11-12页 |
1.2.4 小结 | 第12页 |
1.3 关于本文的研究情况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及研究价值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语用学视角下的对外汉语听力课问卷调查和访谈 | 第14-26页 |
2.1 调查问卷及访谈设计思路 | 第14-15页 |
2.1.1 调查问卷及访谈的目的 | 第14页 |
2.1.2 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对象 | 第14页 |
2.1.3 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内容 | 第14-15页 |
2.2 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分析 | 第15-25页 |
2.2.1 学生听力水平分析 | 第15-16页 |
2.2.2 听力课堂学习情况分析 | 第16-20页 |
2.2.2.1 听力课程的实用性是否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 | 第16-18页 |
2.2.2.2 学生是否重视听力材料中的语境 | 第18页 |
2.2.2.3 学生希望在听力课堂中学到哪些知识 | 第18-19页 |
2.2.2.4 学生是否了解并使用听力策略 | 第19-20页 |
2.2.3 学生对语用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 第20-25页 |
2.2.3.1 是否了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习惯 | 第20-22页 |
2.2.3.2 是否了解语用知识 | 第22-23页 |
2.2.3.3 能否在汉语语境下探究说话人真实意图 | 第23-25页 |
2.3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语用学视角下的对外汉语听力教材分析 | 第26-40页 |
3.1 《教程》体例分析 | 第26-28页 |
3.1.1 精听练习 | 第26-27页 |
3.1.2 泛听练习 | 第27-28页 |
3.2 《教程》的语用元素分析 | 第28-34页 |
3.2.1 重视训练学生对说话人表达意图的理解 | 第28-33页 |
3.2.1.1 说话人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义 | 第28-30页 |
3.2.1.2 说话人借助口语习用语来表达意图 | 第30-33页 |
3.2.2 重视在听力材料中引入中国文化元素 | 第33-34页 |
3.3 《教程》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 第34-39页 |
3.3.1 听力材料中文化元素的引入方式可以更自然 | 第34-35页 |
3.3.2 听力材料中的汉语文化词有待丰富 | 第35-36页 |
3.3.3 听力材料的口语特征不够明显 | 第36-39页 |
3.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语用学视角下的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原则和策略探析 | 第40-48页 |
4.1 语用学视角下的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原则 | 第40-43页 |
4.1.1 充分掌握语用知识,提高自身语用意识 | 第40-41页 |
4.1.2 全面了解学生语用能力,确定语用教学目标 | 第41-42页 |
4.1.3 详细研读教材,发掘其中的语用元素 | 第42-43页 |
4.2 语用学视角下的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策略 | 第43-47页 |
4.2.1 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 | 第43-44页 |
4.2.2 充分利用听力材料,拓展语用教学内容 | 第44-47页 |
4.2.2.1 重视词语语用意义的教学 | 第44-45页 |
4.2.2.2 重视语用学理论知识的讲授 | 第45-46页 |
4.2.2.3 重视语音语调的语用情感表达 | 第46-47页 |
4.3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