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8-17页 |
1.1 辣椒概述 | 第8页 |
1.2 辣椒红色素 | 第8-15页 |
1.2.1 辣椒红色素的组成、结构与性质 | 第8-10页 |
1.2.2 辣椒红色素的应用 | 第10-11页 |
1.2.3 辣椒红色素的检测方法 | 第11页 |
1.2.4 辣椒红色素的提取方法 | 第11-12页 |
1.2.5 辣椒红色素的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1.3 本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2.2 主要试剂 | 第17-18页 |
2.3 主要仪器 | 第18-19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19-29页 |
2.4.1 辣椒红色素产品类型的鉴别 | 第19页 |
2.4.2 辣椒红色素产品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19页 |
2.4.3 辣椒红色素产品的稳定性指标 | 第19页 |
2.4.4 辣椒红色素乳液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19-22页 |
2.4.5 辣椒红色素微乳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22-24页 |
2.4.6 辣椒红色素乳液和微乳液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24-25页 |
2.4.7 辣椒红色素乳液和微乳液稳定性的测定 | 第25-28页 |
2.4.8 辣椒红色素乳液和微乳液的简单应用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9-59页 |
3.1 辣椒红色素乳液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29-37页 |
3.1.1 乳化方法的确定 | 第29页 |
3.1.2 辣椒红色素乳液单因素实验 | 第29-34页 |
3.1.3 辣椒红色素乳液条件的优化选择 | 第34-37页 |
3.2 辣椒红色素微乳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37-44页 |
3.2.1 辣椒红色素微乳制备的单因素实验 | 第37-41页 |
3.2.2 辣椒红色素微乳制备条件的优化选择 | 第41-44页 |
3.3 辣椒红色素乳液和微乳液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44-50页 |
3.3.1 辣椒红色素产品色价的测定 | 第44-45页 |
3.3.2 辣椒红色素产品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45页 |
3.3.3 辣椒红色素微乳类型的鉴定 | 第45页 |
3.3.4 辣椒红色素产品粘度的测定 | 第45-46页 |
3.3.5 辣椒红色素产品折光率的测定 | 第46页 |
3.3.6 辣椒红色素产品粒径的测定 | 第46-50页 |
3.3.7 辣椒红色素微乳液电导率的测定 | 第50页 |
3.3.8 辣椒红色素乳液的显微镜观察 | 第50页 |
3.4 辣椒红色素乳液和微乳液稳定性的测定 | 第50-57页 |
3.4.1 辣椒红色素乳液和微乳液的放置处理 | 第50-51页 |
3.4.2 辣椒红色素乳液和微乳液的离心处理 | 第51页 |
3.4.3 光照对辣椒红色素乳液和微乳液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4 温度对辣椒红色素乳液和微乳液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5 pH对辣椒红色素乳液和微乳液的影响 | 第53页 |
3.4.6 氧化剂H_2O_2对辣椒红色素乳液和微乳液的影响 | 第53-54页 |
3.4.7 还原剂Na_2SO_3对辣椒红色素乳液和微乳液的影响 | 第54页 |
3.4.8 金属离子对辣椒红色素乳液和微乳液的影响 | 第54-55页 |
3.4.9 防腐剂山梨酸钾对辣椒红色素乳液和微乳液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10 抗氧化剂抗坏血酸对辣椒红色素乳液和微乳液的影响 | 第56页 |
3.4.11 食用酸柠檬酸对辣椒红色素乳液和微乳液的影响 | 第56-57页 |
3.4.12 甜味剂安赛蜜对辣椒红色素乳液和微乳液的影响 | 第57页 |
3.5 辣椒红色素乳液和微乳液的简单应用 | 第57-59页 |
3.5.1 各饮料的成品 | 第57页 |
3.5.2 饮料的pH测定 | 第57-58页 |
3.5.3 饮料的糖度测定 | 第58页 |
3.5.4 饮料的粘度测定 | 第58页 |
3.5.5 饮料的色差测定 | 第58-59页 |
4 结论 | 第59-60页 |
5 展望 | 第60-61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8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