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 ·前言 | 第10页 |
| ·杂粮粉的预处理方法 | 第10-12页 |
| ·挤压膨化粉 | 第11页 |
| ·超微粉 | 第11页 |
| ·其他粉碎技术 | 第11-12页 |
| ·馒头的制备 | 第12页 |
| ·馒头品质评价方法及货架期的预测 | 第12-13页 |
| ·RVA 曲线 | 第12页 |
| ·感官评价 | 第12-13页 |
| ·质构特性指标 | 第13页 |
| ·生长预测模型 | 第13页 |
| ·馒头的杀菌及品质改良 | 第13-14页 |
| ·杀菌技术 | 第13-14页 |
| ·品质改良 | 第14页 |
| ·冷冻面团技术 | 第14-15页 |
| ·研究展望 | 第15-16页 |
| 2 引言 | 第16-18页 |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8-27页 |
| ·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18页 |
| ·材料 | 第18页 |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18页 |
| ·杂粮粉的制备及糊化特性测定 | 第18-19页 |
| ·普通杂粮粉的制备 | 第18-19页 |
| ·挤压膨化杂粮粉的制备 | 第19页 |
| ·超微细化杂粮粉的制备 | 第19页 |
| ·糊化特性曲线的测定 | 第19页 |
| ·杂粮粉不同处理方法对馒头品质影响的研究 | 第19-21页 |
| ·馒头的制作方法 | 第19页 |
| ·馒头的感官评价 | 第19-20页 |
| ·杂粮馒头的质构剖面分析(TPA 实验) | 第20-21页 |
| ·黑米超微粉馒头营养指标的研究 | 第21-22页 |
| ·黑米超微粉馒头的制备 | 第21页 |
| ·营养成分的测定 | 第21页 |
| ·热能的计算 | 第21-22页 |
| ·营养素参考值 | 第22页 |
| ·黑米超微粉馒头菌落生长模型建立及货架期预测 | 第22-23页 |
| ·黑米超微粉馒头的制备 | 第22页 |
| ·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方法 | 第22页 |
| ·微生物生长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 ·冻藏处理对黑米超微粉馒头品质影响研究 | 第23-24页 |
| ·黑米超微粉馒头的制备 | 第23页 |
| ·质构剖面分析(TPA 实验) | 第23页 |
| ·色素的测定 | 第23-24页 |
| ·馒头常温保存的研究 | 第24-25页 |
| ·辐照处理 | 第24页 |
| ·辐照、冷冻、真空及热杀菌处理 | 第24-25页 |
| ·菌落总数的测定 | 第25页 |
| ·冷冻面团馒头品质的研究 | 第25-26页 |
| ·冷冻面团的制备 | 第25-26页 |
| ·冷冻面团馒头品质的测定 | 第26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6-27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7-45页 |
| ·杂粮粉的糊化特性曲线 | 第27-28页 |
| ·杂粮粉不同处理方法对馒头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28-29页 |
| ·黑米馒头的主成分分析 | 第29-32页 |
| ·黑米馒头的各力学指标值及相关分析 | 第29-31页 |
| ·主成分筛选及其贡献率 | 第31页 |
| ·因子载荷量分析 | 第31页 |
| ·黑米馒头主成分得分 | 第31-32页 |
| ·甜荞馒头的主成分分析 | 第32-34页 |
| ·甜荞馒头的各力学指标值及相关分析 | 第32-33页 |
| ·甜荞馒头主成分得分 | 第33-34页 |
| ·红小豆馒头的主成分分析 | 第34-35页 |
| ·红小豆馒头的各力学指标值及相关分析 | 第34页 |
| ·红小豆馒头主成分得分 | 第34-35页 |
| ·黑米超微粉馒头营养成分测定结果 | 第35页 |
| ·黑米超微粉馒头菌落生长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货架期的预测 | 第35-38页 |
| ·黑米超微粉馒头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 | 第35-36页 |
| ·细菌菌落生长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 ·菌落生长预测模型的验证 | 第37-38页 |
| ·货架期预测 | 第38页 |
| ·冻藏过程中黑米超微粉馒头质构的变化 | 第38-40页 |
| ·冻藏过程中黑米超微粉馒头色素的变化 | 第40页 |
| ·黑米超微粉馒头保鲜方法的研究 | 第40-42页 |
| ·辐照剂量的确定 | 第40-41页 |
| ·杀菌方法的确定 | 第41-42页 |
| ·冷冻面团的较优工艺确定 | 第42-45页 |
| ·不同添加剂对冷冻面团感官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添加剂对冷冻面团质构的影响 | 第43-45页 |
| 5 讨论 | 第45-46页 |
| 6 主要结论 | 第46-47页 |
| 7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作者简介 | 第53-54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4页 |
| 本科和硕士期间获得奖励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