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艺术形象的比较研究--中国电视剧类型学系列研究之一
| 目录 | 第1-6页 |
| Contents | 第6-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绪论 | 第12-16页 |
| 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 2 论文硏究的现状与意义 | 第13-14页 |
| 3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前期红色经典中的江姐艺术形象 | 第16-33页 |
| ·“江姐”其名的多样性解读 | 第16-17页 |
| ·江姐在红色经典中的形式和性格特征 | 第17-25页 |
| ·小说《红岩》中温和平静的江姐 | 第17-20页 |
| ·电影《烈火中永生》中端庄镇静的江姐 | 第20-22页 |
| ·歌剧《江姐》中温婉优雅的江姐 | 第22-25页 |
| ·以角色重心为轴,江姐形象点、线、面的分类研究 | 第25-27页 |
| ·作为群像中的江姐 | 第25-26页 |
| ·作为两个主角之一的江姐 | 第26页 |
| ·作为第一主角的江姐 | 第26-27页 |
| ·江姐在红色经典中的改编、类型特征及影响 | 第27-33页 |
| ·改编视野中的江姐形象 | 第27-28页 |
| ·江姐形象的类型特征和个性特色 | 第28-30页 |
| ·小说、歌剧和电影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 第30-33页 |
| 第二章 当代电视剧中的江姐艺术形象 | 第33-53页 |
| ·江姐原型探源 | 第33-34页 |
| ·各版电视剧中的江姐形象特色 | 第34-40页 |
| ·接近经典的江姐——1999年版《红岩》 | 第35-36页 |
| ·接近原型情感的江姐——2010年版《江姐》 | 第36-38页 |
| ·接近原型性格的江姐——2011年版《烈火红岩》 | 第38-40页 |
| ·江姐艺术形象的当代特色 | 第40-45页 |
| ·江姐形象的电视剧特征和特殊的收视心理 | 第40-42页 |
| ·江姐形象的电视剧类型特征 | 第42-44页 |
| ·江姐形象当代特色的不稳定性 | 第44-45页 |
| ·江姐形象历时性的类型特征 | 第45-53页 |
| ·始终如一的坚定革命者 | 第45-47页 |
| ·守望胜利的革命者妻子 | 第47-48页 |
| ·爱子情深的博大母爱 | 第48-49页 |
| ·恒久不变的悲剧崇高感 | 第49-50页 |
| ·受难母题的革命性演绎 | 第50-53页 |
| 第三章 江姐艺术形象传承和发展的得失与启示 | 第53-67页 |
| ·共时性范畴中江姐艺术形象的得失 | 第54-58页 |
| ·时代语境对人物形象发展的影响 | 第54-55页 |
| ·红色经典中江姐形象的得失 | 第55-57页 |
| ·当代电视剧中江姐形象的得失 | 第57-58页 |
| ·江姐艺术形象发展和流变的启示 | 第58-64页 |
| ·艺术形式对人物形象创作和改编的影响 | 第58-60页 |
| ·江姐艺术形象发展对改编的启示 | 第60-61页 |
| ·艺术文本间相互借鉴和模仿对类型人物的影响 | 第61-64页 |
| ·电视剧《江姐》对当代红色经典改编剧的启示 | 第64-67页 |
| 结语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