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21页 |
| ·辣椒与辣椒红色素 | 第7-8页 |
| ·辣椒红的理化性质与结构 | 第7页 |
| ·辣椒资源的生产现状与辣椒红色素的应用 | 第7-8页 |
| ·辣椒红色素的提取技术 | 第8-10页 |
| ·油溶法 | 第8页 |
| ·溶剂法 | 第8页 |
| ·超声波溶剂提取法 | 第8-9页 |
| ·溶剂微波提取法 | 第9页 |
|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 | 第9-10页 |
| ·酶法提取 | 第10页 |
| ·辣椒红色素的稳定性 | 第10-12页 |
| ·光照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页 |
| ·温度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11页 |
| ·pH值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11页 |
| ·氧化剂和还原剂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11页 |
| ·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11页 |
| ·食用酸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11-12页 |
| ·防腐剂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12页 |
| ·超微粉碎技术 | 第12-14页 |
| ·超微粉碎技术的原理 | 第12页 |
| ·超微粉碎的特点 | 第12-13页 |
| ·速度快,可以低温粉碎 | 第12页 |
| ·粒径细,分布均匀 | 第12页 |
| ·节省原料,提高利用率 | 第12页 |
| ·减少污染 | 第12-13页 |
| ·提高了发酵、酶解过程的化学反应速度 | 第13页 |
| ·利于对食品营养成分的吸收 | 第13页 |
| ·超微粉碎设备分类 | 第13页 |
| ·气流式超微粉碎设备 | 第13页 |
| ·高频振动式超微粉碎设备 | 第13页 |
| ·旋转球(棒)磨式超微粉碎设备 | 第13页 |
| ·冲击式超微粉碎设备 | 第13页 |
| ·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 第13-14页 |
| ·有色体 | 第14-15页 |
| ·植物细胞中的有色体 | 第14页 |
| ·有色体与叶绿体相互转化的特性 | 第14-15页 |
| ·有色体结构分类 | 第15页 |
| ·叶绿体与蛋白质的复合 | 第15页 |
| ·蛋白质测定方法 | 第15-18页 |
| ·凯氏定氮法 | 第15-17页 |
| ·凯氏定氮法的原理 | 第15-16页 |
| ·凯氏定氮步骤 | 第16-17页 |
| ·影响凯氏定氮准确性的因素(李玫,2003) | 第17页 |
| ·蛋白质测定的其他方法 | 第17-18页 |
| ·考马斯亮蓝G-250法 | 第17-18页 |
| ·双缩脲法 | 第18页 |
| ·Folin-酚法 | 第18页 |
| ·紫外吸收光谱法 | 第18页 |
| ·甲醛滴定法(指示剂滴定法) | 第18页 |
| ·立题意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 ·立题意义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1页 |
| ·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 ·原料粉碎粒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21页 |
| ·辣椒红色素的提取和光稳定性 | 第21页 |
| ·不同粒度大小的辣椒粉中辣椒红色素的光稳定性比较 | 第21页 |
| ·不同粒度大小的辣椒粉中辣椒红色索的热稳定性比较 | 第21-22页 |
| ·红辣椒细胞中有色体的观察 | 第22页 |
| ·利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有色体中蛋白质总氮含量 | 第22页 |
| ·利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有色体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 第22-24页 |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4-32页 |
| ·原料粉碎粒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24页 |
| ·有机溶剂中辣椒红色素的稳定性 | 第24-26页 |
| ·有机溶剂中辣椒红色素的光稳定性 | 第24-25页 |
| ·有机溶剂中辣椒红色素的热稳定性 | 第25-26页 |
| ·辣椒粉中辣椒红色素的光稳定性 | 第26-29页 |
| ·不同粒度大小的辣椒粉中辣椒红色素的光稳定性 | 第26-27页 |
| ·不同粒度大小的辣椒粉中辣椒红色素的热稳定性 | 第27-29页 |
| ·新鲜辣椒果实中有色体存在位点 | 第29-30页 |
| ·凯氏定氮法测定有色体中总蛋白质含量 | 第30页 |
| ·利用考马斯亮监G-250法测定有色体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 | 第30-32页 |
| 4 结论与展望 | 第32-34页 |
| ·结论 | 第32页 |
| ·展望 | 第32-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 个人简介 | 第36-37页 |
| 导师简介 | 第37-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
| 附录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