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情境下归因方式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及干预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引言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1-14页 |
2.1.1 挫折和挫折情境 | 第11-12页 |
2.1.2 归因方式 | 第12-13页 |
2.1.3 攻击性 | 第13-14页 |
2.2 相关研究 | 第14-20页 |
2.2.1 有关攻击行为研究的理论认识 | 第14-17页 |
2.2.2 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2.3 问题提出 | 第20页 |
2.4 研究假设 | 第20-21页 |
2.5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1-22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4 研究一挫折情境下归因方式对攻击性的影响研究 | 第22-30页 |
4.1 挫折情境的创设 | 第22-23页 |
4.1.1 实验目的 | 第22页 |
4.1.2 选取对象 | 第22页 |
4.1.3 测量工具 | 第22页 |
4.1.4 实验设计 | 第22-23页 |
4.1.5 实验结果 | 第23页 |
4.2 挫折情境下归因方式对攻击性的影响 | 第23-30页 |
4.2.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4.2.2 被试选取 | 第23-24页 |
4.2.3 研究工具 | 第24-25页 |
4.2.4 研究设计 | 第25-26页 |
4.2.5 研究结果 | 第26-28页 |
4.2.6 讨论 | 第28-30页 |
5 研究二归因训练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干预 | 第30-42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0-31页 |
5.2 研究工具 | 第31-33页 |
5.2.1 测量工具 | 第31页 |
5.2.2 归因训练方案 | 第31-33页 |
5.3 研究设计 | 第33页 |
5.4 研究结果 | 第33-38页 |
5.4.1 实验组对照组前测数据结果 | 第33-34页 |
5.4.2 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后数据结果 | 第34-35页 |
5.4.3 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数据结果 | 第35-36页 |
5.4.4 实验组成员反馈汇总 | 第36-38页 |
5.5 讨论 | 第38-42页 |
5.5.1 归因训练的效果分析 | 第38-39页 |
5.5.2 对挫折情境下内隐攻击性影响的效果分析 | 第39-40页 |
5.5.3 对挫折情境下外显攻击性影响的效果分析 | 第40-41页 |
5.5.4 总分析 | 第41-42页 |
6 结论 | 第42页 |
7 教育建议 | 第42-43页 |
8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1 | 第49-53页 |
附录2 | 第53-54页 |
附录3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