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H市3所高校毕业生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1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一)国外研究 | 第11-13页 |
(二)国内研究 | 第13-15页 |
(三)文献述评 | 第15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一)就业焦虑 | 第15页 |
(二)小组工作 | 第15页 |
(三)个案工作 | 第15-16页 |
五、理论依据 | 第16-17页 |
(一)社会支持理论 | 第16页 |
(二)优势视角理论 | 第16-17页 |
(三)问题视角理论 | 第17页 |
(四)层次需求理论 | 第17页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2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一章 H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1-27页 |
第一节 H市高校基本情况概述 | 第21页 |
第二节 就业焦虑现状调查分析 | 第21-24页 |
一、调查工具简介 | 第21-22页 |
二、就业焦虑状况概述 | 第22-23页 |
三、就业焦虑的学历差异 | 第23页 |
四、就业焦虑的性别差异 | 第23-24页 |
五、就业焦虑的专业差异 | 第24页 |
六、就业焦虑的开放性 | 第24页 |
第三节 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焦虑的表现及成因 | 第24-27页 |
一、就业焦虑的表现 | 第24-25页 |
二、就业焦虑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 | 第27-60页 |
第一节 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7-29页 |
一、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 第27页 |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小组工作介入准备 | 第29-37页 |
一、参与者的招募 | 第29-30页 |
二、参与者需求评估 | 第30-34页 |
三、小组工作目标 | 第34-35页 |
四、小组活动安排 | 第35-36页 |
五、预计问题及应对方法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 第37-47页 |
一、第一次活动 | 第37-38页 |
二、第二次活动 | 第38-40页 |
三、第三次活动 | 第40-42页 |
四、第四次活动 | 第42-44页 |
五、第五次活动 | 第44-45页 |
六、小组活动效果评估 | 第45-47页 |
第四节 个案工作介入 | 第47-60页 |
一、针对高校毕业生焦虑的个案工作的介入 | 第47-49页 |
二、预估阶段 | 第49-50页 |
三、介入目标 | 第50-51页 |
四、介入过程 | 第51-57页 |
五、个案介入的评估与总结 | 第57-60页 |
第三章 总结与反思 | 第60-64页 |
第一节 社会工作介入总结 | 第60-61页 |
一、介入目标基本完成 | 第60页 |
二、小组工作介入优势明显 | 第60页 |
三、综合运用评估方法 | 第60-61页 |
第二节 社会工作介入反思 | 第61-62页 |
一、服务对象对社工身份认可问题 | 第61页 |
二、小组活动方案设计问题 | 第61页 |
三、社工专业素质问题 | 第61页 |
四、服务跟进问题 | 第61-62页 |
第三节 社会工作介入启示 | 第62-64页 |
一、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专业素质 | 第62页 |
二、建立完善服务机制 | 第62-63页 |
三、介入方式多样化 | 第63-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