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1.1 心理健康的硏究综述 | 第17页 |
1.1.1 心理健康的概念 | 第17页 |
1.1.2 心理健康的测量 | 第17页 |
1.2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2.1 单亲家庭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2.2 单亲家庭儿童青少年与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 | 第18页 |
1.3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第18-21页 |
1.3.1 心理弹性的概念界定 | 第18页 |
1.3.2 心理弹性的测量 | 第18-19页 |
1.3.3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问题提出 | 第21-27页 |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1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2.2.1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2.2.2 实践意义 | 第21页 |
2.3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2.4 研究对象 | 第22-24页 |
2.5 研究工具 | 第24-25页 |
2.5.1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 | 第24页 |
2.5.2 青少年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 第24页 |
2.5.3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 | 第24-25页 |
2.6 研究内容与假设 | 第25页 |
2.7 施测程序 | 第25页 |
2.8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2.9 访谈步骤 | 第26-27页 |
2.9.1 访谈对象 | 第26页 |
2.9.2 访谈提纲 | 第26页 |
2.9.3 访谈记录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27-41页 |
3.1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 | 第27页 |
3.2 不同人口学变量下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 第27-31页 |
3.2.1 单亲与完整家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比较 | 第27-28页 |
3.2.2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子女数量上的差异性 | 第28-29页 |
3.2.3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性别上的差异性 | 第29页 |
3.2.4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抚养者上的差异性 | 第29-30页 |
3.2.5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年级上的差异性 | 第30-31页 |
3.3 不同人口学变量下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心理弹性的特点 | 第31-33页 |
3.3.1 单亲家庭与完整家庭中小学生心理弹性的差异比较 | 第31页 |
3.3.2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的心理弹性在子女数量上的差异性 | 第31-32页 |
3.3.3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的心理弹性在性别上的差异性 | 第32页 |
3.3.4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的心理弹性在抚养者上的差异性 | 第32-33页 |
3.3.5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的心理弹性在年级上的差异性 | 第33页 |
3.4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 | 第33-36页 |
3.5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两者间的回归分析 | 第36-37页 |
3.6 不同变量对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37-39页 |
3.6.1 不同抚养者对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37-38页 |
3.6.2 抚养者与孩子的性别一致性对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38页 |
3.6.3 单亲时间对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38页 |
3.6.4 不同抚养者文化水平对对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38-39页 |
3.7 访谈记录分析 | 第39-41页 |
3.7.1 离婚事件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分析 | 第39页 |
3.7.2 离婚后中小学生情绪的疏导方法 | 第39-40页 |
3.7.3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心理弹性的质性分析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1-46页 |
4.1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 | 第41-42页 |
4.2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心理弹性的特征 | 第42-43页 |
4.3 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 第43-44页 |
4.4 不同变量对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 | 第44-4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6-48页 |
5.1 结论 | 第46页 |
5.2 研究不足 | 第46-47页 |
5.3 对策和建议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