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红茶发酵装备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 红茶发酵品质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1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发酵品质检测中的研究 | 第16-18页 |
1.3.2 电特性技术在发酵品质检测中的研究 | 第18页 |
1.3.3 生化技术在发酵品质检测中的研究 | 第18-19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滚筒式自动发酵机的设计 | 第21-28页 |
2.1 整机结构设计及性能参数 | 第21页 |
2.2 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2.3 关键部件的设计 | 第22-25页 |
2.3.1 发酵筒 | 第22页 |
2.3.2 翻拌匀料机构 | 第22-23页 |
2.3.3 隧道式增温加湿系统 | 第23-24页 |
2.3.4 进出料系统 | 第24-25页 |
2.4 控制系统 | 第25-27页 |
2.4.1 基本原理 | 第25-26页 |
2.4.2 系统总体设计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发酵筒流场特性分析与优化 | 第28-46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控制方程 | 第28-30页 |
3.3 发酵筒流场模型的创建及相关参数的设置 | 第30-35页 |
3.3.1 创建发酵筒流场模型 | 第30-31页 |
3.3.2 网格划分 | 第31-32页 |
3.3.4 选择物理模型和材料 | 第32-33页 |
3.3.5 定义边界条件 | 第33-34页 |
3.3.6 求解及后处理 | 第34-35页 |
3.4 发酵筒的数值模拟及流场均匀性分析 | 第35-45页 |
3.4.1 进气口位置 | 第35-38页 |
3.4.2 进气口直径 | 第38-41页 |
3.4.3 进气口角度 | 第41-43页 |
3.4.4 进气口数目 | 第43-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发酵品质智能感知 | 第46-63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机器视觉系统与图像采集 | 第46-50页 |
4.2.1 机器视觉系统设计 | 第46-48页 |
4.2.2 图像采集与特征提取 | 第48-50页 |
4.2.2.1 采集样品的制备及品质分析 | 第48页 |
4.2.2.2 图像采集特征提取 | 第48-50页 |
4.3 图像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 | 第50-56页 |
4.3.1 平均色的变化规律 | 第50-51页 |
4.3.2 色相直方图特特征的变化规律 | 第51-53页 |
4.3.3 色泽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 | 第53-54页 |
4.3.4 各发酵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 | 第54页 |
4.3.5 品质指标与色泽特征参数的关联分析 | 第54-56页 |
4.4 各品质指标的非线性模型建立 | 第56-61页 |
4.4.1 数据预处理 | 第56-57页 |
4.4.2 模型训练及预测样品集划分 | 第57-58页 |
4.4.3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非线性模型建立 | 第58-61页 |
4.5 感知模型比较与分析 | 第61-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工夫红茶自动生产线研制 | 第63-70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发酵品质的智能感官集成应用技术 | 第63-64页 |
5.3 工夫红茶加工全程自动化生产线设计 | 第64-67页 |
5.3.1 模块化生产线设计 | 第64-65页 |
5.3.2 各模块配置及工艺方案设计 | 第65-67页 |
5.4 新技术与传统技术对比试验 | 第67-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70页 |
6.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70-71页 |
6.3 研究的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个人简介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