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1 西藏牦牛乳及牦牛奶渣 | 第10-11页 |
1.1.1 西藏地区的牦牛及牦牛乳概况 | 第10页 |
1.1.2 牦牛乳制品及牦牛奶渣 | 第10-11页 |
1.2 乳酸菌 | 第11-13页 |
1.2.1 乳酸菌的概述 | 第11页 |
1.2.2 乳酸菌的分类 | 第11页 |
1.2.3 乳酸菌的鉴定方法 | 第11-12页 |
1.2.4 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酵母菌 | 第13-16页 |
1.3.1 酵母菌的概述 | 第13-14页 |
1.3.2 酵母菌的分类 | 第14页 |
1.3.3 酵母菌的鉴定 | 第14-15页 |
1.3.4 发酵乳制品中的酵母菌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乳酸菌发酵剂的研究 | 第16-18页 |
1.4.1 我国酸乳发酵剂的使用情况 | 第16-17页 |
1.4.2 筛选优良乳酸菌发酵剂的研究 | 第17-18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西藏地区牦牛乳的理化成分分析 | 第20-23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2.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0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2页 |
2.3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西藏牦牛奶渣的微生物分析 | 第23-27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3.1.1 样品来源 | 第23页 |
3.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3页 |
3.1.3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3.2.1 西藏地区奶渣样品的采样地分布情况及样品类型 | 第24页 |
3.2.2 西藏地区奶渣的发酵微生物分析结果 | 第24-26页 |
3.3 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牦牛奶渣中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分离鉴定 | 第27-50页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2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4.1.2 培养基及试剂 | 第27-28页 |
4.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8页 |
4.1.4 试验方法 | 第28-3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8页 |
4.2.1 乳酸菌的分离鉴定 | 第32-42页 |
4.2.2 酵母菌的分离鉴定 | 第42-46页 |
4.2.3 奶渣中发酵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分析 | 第46-48页 |
4.3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优良乳酸菌的筛选 | 第50-64页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50-51页 |
5.1.2 生化试剂 | 第51页 |
5.1.3 培养基 | 第51页 |
5.1.4 仪器设备 | 第51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5.2.1 单个菌株的筛选 | 第51-52页 |
5.2.2 优选菌株复合效果研究 | 第52-54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4-63页 |
5.3.1 乳酸菌的筛选 | 第54-55页 |
5.3.2 优选菌株复合效果的研究 | 第55-63页 |
5.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页 |
6.3 创新点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