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3页 |
1.3.1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3页 |
1.3.2 产业规制理论 | 第13页 |
1.3.3 生命周期理论 | 第13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2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的相关概述 | 第17-29页 |
2.1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相关概述 | 第17-21页 |
2.1.1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 | 第17-18页 |
2.1.2 建筑废弃物的分类和组成 | 第18-20页 |
2.1.3 我国建筑废弃物的产量 | 第20-21页 |
2.2 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 | 第21-28页 |
2.2.1 建筑废弃物的预处理 | 第22页 |
2.2.2 建筑废弃物预处理系统工艺 | 第22-26页 |
2.2.3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循环路径 | 第26-28页 |
2.3 章节小结 | 第28-29页 |
3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发展经验的国际比较 | 第29-43页 |
3.1 日、德、美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分析 | 第29-32页 |
3.1.1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分析 | 第29-30页 |
3.1.2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分析 | 第30-31页 |
3.1.3 美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分析 | 第31页 |
3.1.4 日、德、美发展循环经济背景比较 | 第31-32页 |
3.2 日、德、美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发展经验 | 第32-39页 |
3.2.1 日本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发展经验 | 第32-34页 |
3.2.2 德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发展经验 | 第34-37页 |
3.2.3 美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发展经验 | 第37-39页 |
3.3 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发展现状 | 第39-41页 |
3.3.1 法律法规建设情况 | 第39-40页 |
3.3.2 相关工艺应用 | 第40-41页 |
3.4 章节小结 | 第41-43页 |
4 基于生态视角的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发展机制建设 | 第43-61页 |
4.1 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发展概况 | 第43-45页 |
4.1.1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的内涵 | 第43-44页 |
4.1.2 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 第44-45页 |
4.2 基于生态视角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发展模型 | 第45-56页 |
4.2.1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生态管理 | 第45-48页 |
4.2.2 基于生态视角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型 | 第48-53页 |
4.2.3 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的主体行为分析 | 第53-56页 |
4.3 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生态管理机制建设 | 第56-60页 |
4.3.1 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阶段 | 第57-58页 |
4.3.2 建筑废弃物的清运阶段 | 第58-59页 |
4.3.3 建筑废弃物的预处理阶段 | 第59-60页 |
4.3.4 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阶段 | 第60页 |
4.4 章节小结 | 第60-61页 |
5 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发展措施建议 | 第61-67页 |
5.1 政府行为 | 第61-64页 |
5.1.1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 第61-62页 |
5.1.2 制定相关行政和经济政策 | 第62-63页 |
5.1.3 强化技术创新 | 第63页 |
5.1.4 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 第63-64页 |
5.2 企业行为 | 第64-65页 |
5.2.1 重视废弃物源头减量 | 第64页 |
5.2.2 执行建筑废弃物现场分类 | 第64-65页 |
5.3 社会公众行为 | 第65-6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