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2.1 师生依恋 | 第11-13页 |
2.1.1 依恋的概念 | 第11页 |
2.1.2 师生依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1.3 师生依恋的测量 | 第12-13页 |
2.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 第13-15页 |
2.2.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 第13页 |
2.2.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2.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 第14-15页 |
2.3 亲社会行为 | 第15-19页 |
2.3.1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 第15-16页 |
2.3.2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2.3.3 亲社会行为的测量 | 第18-19页 |
2.4 师生依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19-20页 |
2.4.1 师生依恋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19-20页 |
2.4.2 师生依恋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第20页 |
2.4.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20页 |
2.5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 第20-23页 |
2.5.1 问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2.5.2 研究假设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 第23-24页 |
3.1.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3.1.2 研究工具 | 第23-24页 |
3.2 研究程序 | 第24-25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5-35页 |
4.1 被试基本情况 | 第25页 |
4.2 师生依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亲社会行为的总体状况分析 | 第25-26页 |
4.3 师生依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亲社会行为在人口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26-30页 |
4.3.1 师生依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亲社会行为在性别方面的差异性检验 | 第27页 |
4.3.2 师生依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亲社会行为在年级方面的差异性检验 | 第27-28页 |
4.3.3 师生依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亲社会行为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性检验 | 第28-29页 |
4.3.4 师生依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亲社会行为在是否是班干部方面的差异性检验 | 第29-30页 |
4.3.5 师生依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亲社会行为在班主任性别方面的差异性检验 | 第30页 |
4.4 师生依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 第30-32页 |
4.4.1 师生依恋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 第30-31页 |
4.4.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 第31页 |
4.4.3 师生依恋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 第31-32页 |
4.5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32-35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35-41页 |
5.1 师生依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亲社会行为的总体特征 | 第35页 |
5.2 师生依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亲社会行为在人口变量上的特点分析 | 第35-38页 |
5.3 师生依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分析 | 第38页 |
5.4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38-39页 |
5.5 对策与建议 | 第39-4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1-43页 |
第七章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A:调查问卷 | 第49-53页 |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