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7页 |
| 1.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2.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2-13页 |
| 2.2 宽恕以及寻求宽恕的概念 | 第13-14页 |
| 2.3 寻求宽恕的三元结构 | 第14-15页 |
| 2.4 寻求宽恕的中国文化基础 | 第15页 |
| 3.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3.1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 3.2 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 4.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 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5.研究设计 | 第20-25页 |
| 5.1 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 5.2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5.3 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 5.4 质量监控 | 第25页 |
| 6.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大学生寻求宽恕倾向中文版问卷修订 | 第27-32页 |
| 1.调查对象 | 第27页 |
| 2.寻求宽恕倾向中文版问卷项目的确定 | 第27-28页 |
| 2.1 依据决断值进行项目分析 | 第27页 |
| 2.2 依据同质性检验进行项目分析 | 第27-28页 |
| 3.寻求宽恕倾向中文版问卷的效度分析 | 第28-31页 |
| 3.1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8-29页 |
| 3.2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29-31页 |
| 4.寻求宽恕倾向中文版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大学生寻求宽恕心理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 第32-54页 |
| 1.问卷调查部分 | 第32-40页 |
| 1.1 研究对象 | 第32页 |
| 1.2 研究工具 | 第32-33页 |
| 1.3 研究结果 | 第33-40页 |
| 2.访谈部分 | 第40-46页 |
| 2.1 研究对象 | 第40-41页 |
| 2.2 研究结果 | 第41-46页 |
| 3.讨论 | 第46-52页 |
| 3.1 对寻求宽恕的认识 | 第46-47页 |
| 3.2 大学生的寻求宽恕 | 第47-52页 |
| 4.结论 | 第52-54页 |
| 4.1 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 第52-53页 |
| 4.2 心理学方面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大学生寻求宽恕心理品质的培养对策探讨 | 第54-62页 |
| 1.个人方面 | 第55-56页 |
| 1.1 正视自我 | 第55-56页 |
| 1.2 塑造积极自我 | 第56页 |
| 2.学校方面 | 第56-59页 |
| 2.1 课堂 | 第57-58页 |
| 2.2 课外活动 | 第58页 |
| 2.3 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 | 第58-59页 |
| 3.家庭方面 | 第59-60页 |
| 3.1 父母的榜样作用 | 第59页 |
| 3.2 家庭氛围 | 第59-60页 |
| 4.社会方面 | 第60-61页 |
| 4.1 加强社会宣传 | 第60页 |
| 4.2 营造和谐社会 | 第60-61页 |
| 5.创新点与不足 | 第61-62页 |
| 5.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1页 |
| 5.2 论文的不足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 综述 | 第68-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附录一 Disposition to Seek Forgiveness Questionnaire | 第77-78页 |
| 附录二 部分调查问卷 | 第78-79页 |
| 附录三 大学生伤害他人问卷(自编) | 第79-81页 |
| 附录四 寻求宽恕倾向中文版问卷 | 第81-83页 |
| 附录五 人际反应指针量表(部分) | 第83-84页 |
| 附录六 状态-特质愤怒量表 | 第84-85页 |
| 附录七 大五人格量表 | 第85-87页 |
| 附录八 症状自评量表(部分) | 第87-88页 |
| 附录九 综合幸福问卷(部分) | 第88-89页 |
| 附录十 访谈提纲 | 第89-9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90-91页 |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