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9-20页 |
1.1 黄曲霉毒素简介 | 第9-12页 |
1.1.1 AFT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9-11页 |
1.1.2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 第11-12页 |
1.2 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 | 第12-14页 |
1.2.1 薄层层析法(TLC) | 第12页 |
1.2.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12-13页 |
1.2.3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 第13-14页 |
1.2.4 免疫亲和柱荧光光度法 | 第14页 |
1.2.5 其他免疫分析法 | 第14页 |
1.3 我国饲料被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现状 | 第14-15页 |
1.4 黄曲霉毒素B1的去除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物理法 | 第15页 |
1.4.2 化学法 | 第15-16页 |
1.4.3 生物法 | 第16-17页 |
1.5 白酒糟的营养价值和应用现状 | 第17-19页 |
1.5.1 白酒糟的营养价值 | 第17-18页 |
1.5.2 白酒糟的应用现状 | 第18-19页 |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9页 |
2.1 材料 | 第20-22页 |
2.1.1 菌株分离样品来源 | 第20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0-21页 |
2.1.3 培养基 | 第21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2.1.5 主要药品及材料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9页 |
2.2.1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AFB1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22-24页 |
2.2.2 白酒糟中AFB1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4-26页 |
2.2.3 AFB1降解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 第26-27页 |
2.2.4 AFB1降解菌对白酒糟中AFB1的降解效果及单因素实验 | 第27-29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29-45页 |
3.1 AFB1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AFB1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29-33页 |
3.1.1 荧光检测器检测波长(激发波长λex和发射波长λem)的确定 | 第29页 |
3.1.2 流动相组成的选择 | 第29-30页 |
3.1.3 流动相配比的确定 | 第30-31页 |
3.1.4 流动相流速的确定 | 第31页 |
3.1.5 确定色谱条件的评价 | 第31-32页 |
3.1.6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AFB1的标准曲线结果 | 第32-33页 |
3.2 白酒糟中AFB1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3-39页 |
3.2.1 白酒糟中AFB1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净化方案的确定 | 第33-35页 |
3.2.2 淋洗曲线结果 | 第35页 |
3.2.3 提取液的选择结果 | 第35-36页 |
3.2.4 提取液体积的选择结果 | 第36-37页 |
3.2.5 添加NaCl质量的选择结果 | 第37页 |
3.2.6 提取时间的选择结果 | 第37-38页 |
3.2.7 加标回收率实验结果 | 第38-39页 |
3.3 AFB1降解微生物的筛选结果 | 第39-42页 |
3.3.1 AFB1降解微生物的分离筛选结果 | 第39-40页 |
3.3.2 复筛菌株菌种鉴定的结果及分析 | 第40-42页 |
3.4 复筛菌株对于白酒糟中AFB1的降解效果 | 第42-45页 |
3.4.1 不同发酵时间对于白酒糟中AFB1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2 温度对于白酒糟中AFB1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43页 |
3.4.3 初始pH对于白酒糟中AFB1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43-45页 |
4 讨论 | 第45-47页 |
4.1 小结 | 第45页 |
4.2 白酒糟中AFB1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5-46页 |
4.3 降解AFB1微生物的效果 | 第46-47页 |
5 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