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高固形物浓度大豆分离蛋白酶解特性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大豆分离蛋白组成第12-13页
    1.3 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第13-15页
        1.3.1 溶解性第14页
        1.3.2 持水性第14-15页
        1.3.3 乳化性第15页
        1.3.4 起泡性第15页
    1.4 酶解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加工中的应用第15-17页
        1.4.1 SPI低限度酶解改性第15-16页
        1.4.2 大豆肽第16-17页
    1.5 高浓技术在发酵及酶解中的应用第17-19页
        1.5.1 高浓技术在生物乙醇发酵中的应用第17-18页
        1.5.2 高浓技术在啤酒和酱油发酵中的应用第18页
        1.5.3 高浓技术在蛋白酶解中的应用第18-19页
    1.6 论文的立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第19-21页
        1.6.1 论文的立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9-20页
        1.6.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不同固形物浓度大豆分离蛋白溶液体系表征第21-32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1-24页
        2.2.1 材料第21页
        2.2.2 主要试剂第21-22页
        2.2.3 主要仪器第22页
        2.2.4 实验方法第22-2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4-31页
        2.3.1 SPI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第24页
        2.3.2 不同固形物浓度SPI溶液表观状态第24-25页
        2.3.3 固形物浓度对SPI溶液氮溶指数(NSI)的影响第25-26页
        2.3.4 固形物浓度对SPI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第26-28页
        2.3.5 不同固形物浓度SPI粒径分布第28-29页
        2.3.6 不同固形物浓度大豆分离蛋白二级结构第29-30页
        2.3.7 SDS-PAGE凝胶电泳第30-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高浓大豆分离蛋白酶解工艺优化第32-47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2-36页
        3.2.1 材料第32-33页
        3.2.2 主要试剂第33页
        3.2.3 主要仪器第33页
        3.2.4 实验方法第33-3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6-46页
        3.3.1 高固形物浓度酶解水解程度测定方法建立第36-41页
        3.3.2 高固形物浓度酶解工艺的优化第41-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固形物浓度对大豆分离蛋白酶解改性产物功能特性的影响第47-67页
    4.1 引言第47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7-51页
        4.2.1 材料第47页
        4.2.2 主要试剂第47-48页
        4.2.3 主要仪器第48-49页
        4.2.4 实验方法第49-5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1-65页
        4.3.1 固形物浓度对SPI水解效率的影响第51-53页
        4.3.2 不同浓度SPI限制性酶解产物SDS-PAGE凝胶电泳第53-54页
        4.3.3 不同浓度SPI限制性酶解产物蛋白分子量分布第54-56页
        4.3.4 固形物浓度对SPI限制性酶解产物溶解性的影响第56-59页
        4.3.5 固形物浓度对SPI限制性酶解产物分散稳定性的影响第59-61页
        4.3.6 固形物浓度对SPI限制性酶解产物持水力的影响第61-62页
        4.3.7 固形物浓度对SPI限制性酶解产物乳化性的影响第62-63页
        4.3.8 固形物浓度对SPI限制性酶解产物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的影响第63-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五章 固形物浓度对大豆分离蛋白深度酶解特性以及产物抗氧化性的影响第67-82页
    5.1 引言第67-68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68-71页
        5.2.1 材料第68页
        5.2.2 主要试剂第68页
        5.2.3 主要仪器第68-69页
        5.2.4 实验方法第69-71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1-81页
        5.3.1 不同固形物浓度SPI深度酶解特性第71-73页
        5.3.2 SPI水解物总氨基酸组成第73-74页
        5.3.3 SPI水解物肽分子量分布第74-75页
        5.3.4 SPI水解物抗氧化活性评价第75-81页
    5.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结论与展望第82-85页
参考文献第85-9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4-95页
致谢第95-96页
附件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ip蛋白高亲和性噬菌体介导的牛源无乳链球菌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下一篇:下消化道息肉的临床、病理及癌变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