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22页 |
1.1 奶牛乳腺炎概述 | 第11-12页 |
1.2 无乳链球菌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2.1 无乳链球菌简介 | 第12页 |
1.2.2 无乳链球菌表面蛋白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3 无乳链球菌主要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4 无乳链球菌的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1.3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概述 | 第18-21页 |
1.3.1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类型 | 第19-20页 |
1.3.2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应用 | 第20-21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1.1 菌种载体及质粒 | 第22页 |
2.1.2 工具酶、试剂盒和抗体试剂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7页 |
2.2.1 引物设计 | 第22页 |
2.2.2 质粒提取 | 第22页 |
2.2.3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22-23页 |
2.2.4 目的序列与载体的连接与鉴定 | 第23页 |
2.2.5 无乳链球菌Sip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23页 |
2.2.6 蛋白的纯化 | 第23页 |
2.2.7 蛋白的复性 | 第23-24页 |
2.2.8 噬菌体的筛选 | 第24页 |
2.2.9 噬菌体蓝斑的扩增及滴度测定 | 第24-25页 |
2.2.10噬菌体DNA的快速纯化、PCR检测及ELISA结合实验 | 第25页 |
2.2.11间接ELIAS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5-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7页 |
3.1 原核表达 | 第27-29页 |
3.1.1 无乳链球菌Sip基因的亚克隆 | 第27页 |
3.1.2 重组克隆载体的鉴定 | 第27-28页 |
3.1.3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28-29页 |
3.1.4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29页 |
3.2 噬菌体十二肽库的生物淘选噬菌体 | 第29-31页 |
3.2.1 噬菌体十二肽库对靶分子的淘洗结果 | 第29-30页 |
3.2.2 噬菌体单克隆的核甘酸PCR测定结果 | 第30页 |
3.2.3 噬菌体ELISA结合鉴定结果 | 第30-31页 |
3.3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条件优化 | 第31-36页 |
3.3.1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噬菌体最佳稀释度 | 第31-32页 |
3.3.2 抗原最佳包被方式 | 第32-33页 |
3.3.3 最佳封闭剂和最佳封闭时间 | 第33页 |
3.3.4 噬菌体最佳孵育时间 | 第33页 |
3.3.5 M13多抗最佳稀释度和最佳孵育时间 | 第33-34页 |
3.3.6 酶标抗体最佳稀释度和最佳孵育时间 | 第34-35页 |
3.3.7 间接ELISA阴阳性判定标准的建立 | 第35页 |
3.3.8 特异性试验 | 第35-36页 |
3.4 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36-37页 |
4 讨论 | 第37-39页 |
4.1 无乳链球菌Sip蛋白的选择 | 第37页 |
4.2 无乳链球菌Sip蛋白的表达 | 第37页 |
4.3 与无乳链球菌Sip蛋白亲和的噬菌体的筛选 | 第37-38页 |
4.4 噬菌体介导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8-39页 |
5 结论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