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6页 |
·黄酒概况 | 第14页 |
·黄酒的简介 | 第14页 |
·半甜型广东黄酒的简介 | 第14-18页 |
·半甜型广东黄酒的概述 | 第14-15页 |
·半甜型广东黄酒的工艺研究 | 第15页 |
·半甜型广东黄酒功能性成分的研究 | 第15-16页 |
·半甜型广东黄酒酵母菌种的研究 | 第16页 |
·半甜型广东黄酒的品质研究 | 第16-17页 |
·半甜型广东黄酒面临的问题 | 第17-18页 |
·色谱技术的发展 | 第18-20页 |
·色谱技术的定义与发展 | 第18-19页 |
·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 第19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9页 |
·薄层色谱法 | 第19-20页 |
·气相色谱法 | 第20页 |
·糖类物质的色谱分离技术 | 第20-24页 |
·气相色谱在检测糖类物质中的应用 | 第21页 |
·HPLC直接检测模式在糖类物质的应用 | 第21-23页 |
·HPLC间接检测—衍生化技术在糖类方面的应用 | 第23页 |
·柱前衍生方法 | 第23页 |
·柱后衍生技术 | 第23-24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4-26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半甜型广东黄酒的酿造及响应面优化 | 第26-38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6-27页 |
·实验原料 | 第26-27页 |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实验所用的试剂 | 第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黄酒的酿造工艺 | 第27-28页 |
·黄酒的基本指标检测 | 第28页 |
·Folin-Ciocalteu法测黄酒的总酚含量 | 第28-29页 |
·感官评价 | 第29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9-30页 |
·结果分析 | 第30-37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30-32页 |
·响应面试验优化半甜型广东黄酒 | 第32-33页 |
·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 | 第33-35页 |
·响应面的优化分析 | 第35-36页 |
·响应面的生成优化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HPLC-ELSD测定糖类物质的研究 | 第38-53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样品的预处理 | 第39页 |
·标样配制 | 第39-40页 |
·混合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40页 |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51页 |
·洗脱方式的选择 | 第40-44页 |
·ELSD参数的优化 | 第44-47页 |
·流动相流速对保留时间、拖尾因子和分离度影响 | 第47-49页 |
·线性关系的考察 | 第49-50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50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50-51页 |
·定量限和检出限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糖类物质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 第53-70页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53页 |
·试验方法 | 第53-57页 |
·半甜型广东黄酒的酿造工艺 | 第53-54页 |
·半甜型广东黄酒和甜型黄酒不同阶段时期的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54页 |
·氨基酸的HPLC-PDA的测定 | 第54-55页 |
·有机酸的测定 | 第55-56页 |
·糖类物质的HPLC-ELSD的测定 | 第56-57页 |
·结果分析 | 第57-68页 |
·半甜型广东黄酒酿造过程中糖类物质的动态变化 | 第57-60页 |
·各种糖类物质的相关性及回归分析 | 第60-62页 |
·葡萄糖与有机酸的相关性及回归分析 | 第62-66页 |
·葡萄糖与氨基酸的相关性分析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煎酒过程中非酶褐变的研究 | 第70-81页 |
·材料与设备、仪器 | 第70-71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70-71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71页 |
·实验方法 | 第71-73页 |
·多酚的测定 | 第71页 |
·氨基酸的测定 | 第71页 |
·蛋白质的测定 | 第71-72页 |
·糖类的测定 | 第72页 |
·5-HMF(A284nm)的测定 | 第72页 |
·黄酒色度(A420nm)的测定 | 第72页 |
·模拟体系的构建 | 第72-73页 |
·结果分析 | 第73-80页 |
·半甜型广东黄酒褐变程度分析 | 第73-74页 |
·煎酒前后葡萄糖的含量变化 | 第74页 |
·煎酒前后氨基酸的含量变化 | 第74-75页 |
·煎酒前后多酚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75-77页 |
·模拟体系的构建及分析 | 第77页 |
·蛋白质对模拟体系褐变程度的影响 | 第77-78页 |
·葡萄糖对模拟体系褐变程度的影响 | 第78-79页 |
·多酚对模拟体系褐变程度的影响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