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其他食品制造论文

白玉菇冷藏保鲜及冷链流通技术研究

缩略词对照表第1-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3页
   ·白玉菇形态特征与分布第14页
   ·白玉菇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第14-15页
   ·食用菌采后生理变化第15-17页
     ·呼吸强度的变化第15页
     ·采后失水第15-16页
     ·营养成分的变化第16-17页
     ·感官品质的变化第17页
   ·主要贮藏保鲜技术第17-20页
     ·辐照保鲜第17-18页
     ·低温保鲜第18页
     ·臭氧保鲜第18-19页
     ·气调保鲜第19-20页
     ·其他保鲜技术第20页
   ·食用菌冷链流通第20-21页
     ·预冷技术第20-21页
     ·冷链运输技术第21页
     ·出库和销售第21页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第21-23页
     ·研究背景、存在问题及意义第21-22页
     ·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二章 白玉菇预冷方式及最适贮藏温度的确定第23-38页
   ·材料与方法第23-26页
     ·仪器与设备第23页
     ·材料处理第23-24页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24-26页
   ·实验数据处理第26页
   ·结果与分析第26-35页
     ·白玉菇冰点的测定第26-27页
     ·预冷方式的选择第27-28页
     ·贮藏温度对白玉菇呼吸强度的影响第28-29页
     ·贮藏温度对白玉菇失重率的影响第29-30页
     ·贮藏温度对白玉菇硬度的影响第30-31页
     ·贮藏温度对白玉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31-32页
     ·贮藏温度对白玉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32-33页
     ·贮藏温度对白玉菇白度的影响第33页
     ·贮藏温度对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第33-35页
   ·讨论第35-36页
   ·结论第36-38页
第三章 白玉菇气调参数优化及最佳包装方式的确定第38-54页
   ·材料与方法第38-41页
     ·材料与处理第38-39页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9-40页
     ·指标测定与方法第40-41页
     ·数据处理第41页
   ·结果与分析第41-53页
     ·O_2浓度对白玉菇菌盖白度的影响第41-42页
     ·O_2浓度对白玉菇失重率的影响第42-43页
     ·O_2浓度对白玉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43-44页
     ·CO_2浓度对白玉菇菌盖白度的影响第44页
     ·CO_2浓度对白玉菇失重率的影响第44-45页
     ·CO_2浓度对白玉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45-46页
     ·二次正交旋转分析优化第46-49页
     ·回归模型的验证第49-50页
     ·最佳包装方式的确定第50-53页
   ·讨论第53页
   ·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运输方式对白玉菇品质影响的研究第54-61页
   ·材料与方法第54-55页
     ·材料与设备第54页
     ·试验方法第54-55页
     ·指标测定第55页
   ·结果与分析第55-59页
     ·包装对白玉菇菌盖完整度的影响第55-56页
     ·运输方式对白玉菇中心温度的影响第56-57页
     ·运输方式对白玉菇失重率的影响第57页
     ·运输方式对白玉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57-58页
     ·运输方式对白玉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58-59页
     ·运输方式对白玉菇感官品质的影响第59页
   ·小结第59-61页
第五章 模拟白玉菇出库销售过程第61-67页
   ·材料与方法第61-62页
     ·材料与设备第61页
     ·试验方法第61-62页
     ·测定指标第62页
   ·结果与分析第62-65页
     ·销售方式对泡沫箱加冰模拟运输条件24 h后的白玉菇品质的影响第62-64页
     ·销售方式对采用PE膜包装并经冷藏模拟运输条件24 h后的白玉菇品质的影响第64-65页
     ·销售方式对采用真空包装且经冷藏模拟运输条件24 h后白玉菇品质的影响第65页
   ·小结第65-6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结论第67-68页
   ·创新点第68页
   ·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附录第75-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鲈鱼胶原蛋白肽的制备分离及对皮肤伤口的愈合作用
下一篇:清爽型银耳黄酒酿造关键工艺及其体外抗氧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