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汉语多音字的来源和成因 | 第9-10页 |
| ·多音字的整理和规范 | 第10页 |
| ·关于汉语多音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 | 第10-11页 |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1-13页 |
| 第2章 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多音字的考察 | 第13-28页 |
| ·汉语教学大纲的考察 | 第13-16页 |
| ·《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中收录的多音字 | 第13-14页 |
| ·《汉字等级大纲》中收录的多音字 | 第14-15页 |
| ·《词汇等级大纲》和《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多音字对比 | 第15-16页 |
| ·对外汉语教材中多音字的考察 | 第16-20页 |
| ·考察的不同对外汉语教材的基本情况介绍 | 第16-18页 |
| ·不同的教材中收录的多音字情况 | 第18-20页 |
| ·对考察结果的分析 | 第20-28页 |
| ·教材和《大纲》中都出现的多音字 | 第20-21页 |
| ·教材和《大纲》中有差别的多音字 | 第21-28页 |
| 第3章 对外汉语多音字教学与习得现状 | 第28-35页 |
| ·对外汉语教师多音字教学活动的考察 | 第28-29页 |
| ·对留学生多音字学习情况的考察 | 第29-31页 |
| ·对教学与习得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31-35页 |
| 第4章 对外汉语多音字教学的策略 | 第35-49页 |
| ·对外汉语多音字的教学原则 | 第35-40页 |
| ·立体化的原则 | 第35-36页 |
| ·“体”、“用”结合的原则 | 第36-38页 |
| ·反马太效应的原则 | 第38-39页 |
| ·联系性原则 | 第39-40页 |
| ·对外汉语多音字教学的方法 | 第40-49页 |
| ·交际化教学法 | 第41-42页 |
| ·点、线、面结合法 | 第42-43页 |
| ·打破留学生的思维定势法 | 第43-45页 |
| ·织网法 | 第45-46页 |
| ·卡片法 | 第46-49页 |
| 结语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附表 | 第53-67页 |
| 附录 教师调查问卷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