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凝乳酶 | 第13-17页 |
·凝乳酶的多样性 | 第13-14页 |
·凝乳酶的分子特性和作用机理 | 第14-15页 |
·基因工程凝乳酶 | 第15-16页 |
·凝乳酶在我国的生产 | 第16-17页 |
·巨大芽孢杆菌表达系统 | 第17-21页 |
·巨大芽孢杆菌表达系统优点 | 第17-18页 |
·巨大芽孢杆菌表达载体 | 第18-19页 |
·高效表达外源蛋白的策略 | 第19-20页 |
·巨大芽孢杆菌表达系统的前沿应用 | 第20-21页 |
·本课题内容简介 | 第21-25页 |
·主要工作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目的与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产凝乳酶菌株的筛选 | 第25-33页 |
·材料 | 第25页 |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试剂 | 第25页 |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 第25页 |
·方法 | 第25-29页 |
·凝乳酶产酶菌株筛选 | 第26页 |
·凝乳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高产菌株的鉴定 | 第27-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产凝乳酶菌株的筛选 | 第29-30页 |
·所筛选菌株的鉴定 | 第30-31页 |
·作为凝乳酶生产菌株的可行性 | 第31页 |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产牛凝乳酶工程菌的构建 | 第33-59页 |
·材料 | 第33-35页 |
·细菌菌株和质粒 | 第33页 |
·酶和试剂 | 第33-34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4页 |
·溶液和培养基的配置 | 第34-35页 |
·方法和步骤 | 第35-44页 |
·质粒DNA的小量提取 | 第35-36页 |
·牛凝乳酶基因的克隆 | 第36页 |
·DNA的酶切、连接 | 第36-37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37-38页 |
·连接产物的化学转化大肠杆菌 | 第38页 |
·菌体电泳法检出重组质粒 | 第38-39页 |
·巨大芽孢杆菌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39页 |
·巨大芽孢杆菌原生质体的转化 | 第39-40页 |
·凝乳酶基因在巨大芽孢杆菌中的诱导表达 | 第40-41页 |
·重组凝乳酶粗酶液的制备 | 第41页 |
·重组凝乳酶粗酶液的Ni-NTA金属鳌合柱层析纯化 | 第41-42页 |
·凝乳酶活性测定 | 第42页 |
·pH值对凝乳酶活力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温度对凝乳酶活力及稳定性的影响 | 第43页 |
·巨大芽孢杆菌产酶条件的初步优化 | 第43-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59页 |
·凝乳酶基因克隆及验证 | 第44-46页 |
·重组牛凝乳酶表达 | 第46-48页 |
·重组凝乳酶最适反应pH值 | 第48-49页 |
·重组凝乳酶在不同pH值的稳定性 | 第49页 |
·重组凝乳酶最适反应温度 | 第49-50页 |
·重组凝乳酶的热稳定性 | 第50页 |
·重组菌株WH320-RC产酶培养条件初步优化 | 第50-54页 |
·单因子实验筛选最适碳源、氮源及表面活性剂 | 第50-52页 |
·木糖浓度、pH和温度对产酶影响的研究 | 第52-54页 |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 第54-5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9-65页 |
·巨大芽孢杆菌表达系统 | 第59-61页 |
·密码子对表达的影响 | 第61页 |
·不同基因或宿主菌对表达影响 | 第61-62页 |
·发酵条件对产酶的影响 | 第62-63页 |
·重组牛凝乳酶克隆表达进展 | 第63-64页 |
·重组牛凝乳酶酶学性质分析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附录1 | 第74-77页 |
附录2 | 第77-78页 |
附录3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