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工业副产品加工与利用论文

地衣芽孢杆菌和乳酸菌用于发酵酱渣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益生菌第12-17页
     ·乳酸菌第12-13页
     ·芽孢杆菌第13页
     ·其他益生菌菌种第13-14页
     ·益生菌的生物功能和作用机制第14页
     ·益生菌的研究趋势第14-15页
     ·益生菌用于废渣发酵的研究第15-17页
   ·酱渣的研究现状第17-21页
     ·从酱渣中提取油脂以及抗氧化物质第17-19页
     ·从酱渣中提取膳食纤维的研究第19页
     ·将酱渣用于肥料的研究第19页
     ·将酱渣加工成饲料的研究第19-21页
     ·酱渣在其他方面的应用研究第21页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1-24页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二章 酱渣发酵用菌种的筛选第25-39页
   ·材料第25-27页
     ·原料和菌种第25页
     ·主要生化试剂第25页
     ·主要设备第25-26页
     ·培养基和常用溶液的配制第26-27页
   ·主要方法第27-32页
     ·样品采集第27页
     ·乳酸菌的筛选第27页
     ·芽孢菌的筛选第27-28页
     ·菌种保藏第28页
     ·乳酸菌的活化第28页
     ·芽孢菌的活化第28页
     ·芽孢染色第28页
     ·革兰氏染色实验第28-29页
     ·过氧化氢酶实验第29页
     ·明胶液化实验第29页
     ·酪素水解实验第29页
     ·柠檬酸盐和丙酸盐利用第29页
     ·乙酰甲基甲醇实验第29页
     ·不同盐度下生长的实验第29-30页
     ·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实验第30页
     ·糖发酵实验第30页
     ·提取细菌基因组第30-31页
     ·琼脂糖电泳第31页
     ·PCR第31页
     ·测序、序列比对及生长发育树的构建第31-32页
   ·结果与分析第32-38页
     ·菌落形态第32-33页
     ·生理生化实验第33-34页
     ·最适生长温度实验第34-35页
     ·分子鉴定实验第35页
     ·菌株系统发育树第35-38页
   ·讨论第38页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菌种益生特性的研究第39-50页
   ·材料第39-40页
     ·菌种及实验动物第39页
     ·主要生化试剂第39页
     ·主要设备第39页
     ·培养基和常用溶液的配制第39-40页
   ·主要方法第40-42页
     ·地衣芽孢杆菌培养条件的优化第40页
     ·乳酸菌培养条件的优化第40页
     ·耐盐实验第40页
     ·耐胆盐实验第40页
     ·产酸实验第40-41页
     ·耐胃酸实验第41页
     ·耐热实验第41页
     ·地衣芽孢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1页
     ·乳酸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1页
     ·毒性实验第41-42页
     ·抑菌实验第42页
   ·结果与分析第42-48页
     ·地衣芽孢杆菌 Tao1 培养条件优化第42页
     ·乳酸菌培养条件优化第42页
     ·乳酸菌产酸特性第42-43页
     ·乳酸菌耐盐特性第43页
     ·耐受性分析第43-45页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5-46页
     ·抑菌实验第46-48页
     ·毒性实验第48页
   ·讨论第48-49页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益生菌酱渣发酵及产物分析第50-72页
   ·材料第50-51页
     ·原料和菌种第50页
     ·主要生化试剂第50页
     ·主要设备第50页
     ·培养基和常用溶液的配制第50-51页
   ·主要方法第51-54页
     ·酱渣的预处理第51页
     ·酱渣指标的测定第51页
     ·地衣芽孢杆菌 Tao1 培养方式的优化第51-52页
     ·地衣芽孢杆菌 Tao1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第52页
     ·乳酸菌培养方式的优化第52-53页
     ·乳酸菌培养条件的优化第53-54页
   ·结果与分析第54-69页
     ·地衣芽孢杆菌 Tao1 培养方式的优化第54-55页
     ·地衣芽孢杆菌 Tao1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第55-57页
     ·乳酸菌培养方式的优化第57-60页
     ·乳酸菌培养条件的优化第60-69页
   ·讨论第69-71页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1. 结论第72页
 2. 创新点第72-73页
 3. 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附件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KdV方程和ZK方程的GPS并行计算
下一篇:求解刚性常微分方程的基于梯度的微分迭代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