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植物乳杆菌转化亚油酸生成共轭亚油酸的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7页
 1.1 CLA的化学性质第10-11页
 1.2 CLA的天然来源第11页
 1.3 CLA的研究进展第11-12页
 1.4 CLA的生理功能第12-19页
  1.4.1 CLA的抗癌作用第12-14页
  1.4.2 CLA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第14页
  1.4.3 CLA对机体脂肪的作用第14-17页
  1.4.4 CLA改善Ⅱ型糖尿病的代谢参数第17-18页
  1.4.5 CLA的免疫调节作用第18页
  1.4.6 CLA对骨骼的影响第18-19页
  1.4.7 CLA的营养再分配作用第19页
 1.5 CLA的代谢第19页
 1.6 CLA的生成第19-24页
  1.6.1 反刍动物体内CLA的生成第19-20页
  1.6.2 CLA的化学异构化生成第20-22页
  1.6.3 体外微生物转化生成CLA第22-24页
 1.7 CLA 的分析检测第24-25页
 1.8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5-27页
  1.8.1 研究目标第25页
  1.8.2 研究内容第25页
  1.8.3 本课题研究采取的技术路线第25-27页
第二章 高产CLA Lactobacillus plantarum的分离与鉴定第27-36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7-33页
  2.1.1 主要仪器设备第27页
  2.1.2 主要试剂第27-28页
  2.1.3 培养基第28页
  2.1.4 实验方法第28-33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3-35页
  2.2.1 产CLA乳酸菌的筛选第33页
  2.2.2 产CLA乳酸菌属的鉴定第33-35页
  2.2.3 产CLA乳酸菌种的鉴定第35页
 2.3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高产CLA Lactobacillus plantarum的诱变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第36-5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6-41页
  3.1.1 菌种第36页
  3.1.2 主要仪器设备第36页
  3.1.3 主要试剂第36-37页
  3.1.4 培养基第37页
  3.1.5 诱变方法第37-39页
  3.1.6 分析方法第39页
  3.1.7 培养基组成的优化第39-40页
  3.1.8 发酵条件的优化第40页
  3.1.9 菌种的保存第40页
  3.1.10 本章的研究内容、目标和技术路线第40-4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1-53页
  3.2.1 出发菌的生长曲线第41页
  3.2.2 诱变条件的选择第41-42页
  3.2.3 诱变后的发酵实验第42-43页
  3.2.4 培养基组成的优化实验第43-49页
  3.2.5 发酵条件的优化实验第49-53页
 3.3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Lactobacillus plantarum发酵转化LA生成CLA动力学研究第54-6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4-56页
  4.1.1 菌种第54页
  4.1.2 主要仪器设备第54页
  4.1.3 主要试剂第54-55页
  4.1.4 培养基第55页
  4.1.5 LA的乳化分散和过滤除菌第55页
  4.1.6 种子培养方法第55页
  4.1.7 5L罐发酵培养方法第55页
  4.1.8 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研究方法第55-56页
  4.1.9 分析方法第56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6-63页
  4.2.1 CLA发酵过程动力学曲线第56-57页
  4.2.2 CLA生成速率分析第57-58页
  4.2.3 CLA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第58-63页
 4.3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五章 Lactobacillus plantarum洗涤细胞转化LA生成CLA的研究第65-78页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65-68页
  5.1.1 菌种第65页
  5.1.2 主要仪器设备第65页
  5.1.3 主要试剂第65-66页
  5.1.4 培养基第66页
  5.1.5 细胞培养和洗涤细胞的制备第66页
  5.1.6 洗涤细胞转化LA生成CLA的反应条件第66-67页
  5.1.7 CLA的检测第67-68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68-77页
  5.2.1 氧的影响第68-69页
  5.2.2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69页
  5.2.3 pH的影响第69-70页
  5.2.4 LA浓度的影响第70页
  5.2.5 细胞浓度的影响第70-71页
  5.2.6 正交试验优化洗涤细胞转化LA生成CLA的条件第71-73页
  5.2.7 L.plantarum LT2-6洗涤细胞转化LA生成CLA时间进程曲线第73-74页
  5.2.8 产物脂肪酸甲酯的红外光谱第74页
  5.2.9 产物脂肪酸甲酯的气相色谱第74-77页
 5.3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六章 亚油酸异构酶的分离纯化和酶学性质研究第78-92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78-83页
  6.1.1 菌种第78页
  6.1.2 主要仪器设备第78-79页
  6.1.3 主要试剂第79页
  6.1.4 培养基第79页
  6.1.5 亚油酸异构酶分离纯化步骤和方法第79-81页
  6.1.6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81页
  6.1.7 亚油酸异构酶活力的测定第81页
  6.1.8 酶纯度和酶分子量的检测第81-82页
  6.1.9 亚油酸异构酶酶学性质研究第82-83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83-91页
  6.2.1 亚油酸异构酶分离纯化第83-86页
  6.2.2 亚油酸异构酶酶学性质第86-91页
 6.3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七章 提高发酵牛乳CLA生成量的试验研究第92-107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92-95页
  7.1.1 菌种第92页
  7.1.2 主要仪器设备第92-93页
  7.1.3 主要试剂第93页
  7.1.4 实验方法第93-95页
 7.2 结果与讨论第95-104页
  7.2.1 部分商品发酵牛乳的CLA含量第95页
  7.2.2 诱导培养对CLA生成的影响第95-96页
  7.2.3 氧对发酵牛乳CLA生成的影响第96页
  7.2.4 振荡对发酵牛乳CLA生成的影响第96-97页
  7.2.5 温度对发酵牛乳CLA生成的影响第97页
  7.2.6 几种添加糖对L.plantarum LT2-6生长和CLA生成的影响第97-98页
  7.2.7 几种氮源对L.plantarum LT2-6生长和CLA生成的影响第98-99页
  7.2.8 LA浓度对L.plantarum LT2-6生长和CLA生成的影响第99-100页
  7.2.9 牛乳发酵过程动力学分析第100-102页
  7.2.10 缓冲液对发酵牛乳pH和CLA生成的影响第102-103页
  7.2.11 发酵牛乳的CLA气相色谱检测第103-104页
 7.3 本章小结第104-107页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第107-110页
 8.1 结论第107-108页
 8.2 主要创新点第108-109页
 8.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作者简介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寒山诗在美国
下一篇:南宁1980年以来城市用地演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