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选题科学依据与意义 | 第12-15页 |
·选题必要性 | 第12-15页 |
·选题可行性 | 第15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5-21页 |
·低周疲劳损伤研究进展概述 | 第15-19页 |
·剩余强度研究进展概述 | 第19-21页 |
·论文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2-24页 |
2 低周疲劳载荷及疲劳应力幅 | 第24-41页 |
·引言 | 第24-25页 |
·低周疲劳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 第25-30页 |
·易引发低周疲劳组合装载条件 | 第25-26页 |
·易发生低周疲劳船型及DNV建议不同船型低周疲劳设计寿命 | 第26-28页 |
·易发生低周疲劳位置 | 第28-29页 |
·低周疲劳强度评估流程 | 第29-30页 |
·低周疲劳应力幅 | 第30-35页 |
·热点应力幅 | 第30-33页 |
·疲劳应力范围 | 第33-34页 |
·应力范围修正 | 第34-35页 |
·低周疲劳应力幅计算流程 | 第35页 |
·实船底部关键节点低周疲劳应力幅 | 第35-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3 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低周疲劳强度及其损伤模型 | 第41-62页 |
·引言 | 第41页 |
·低周疲劳强度及损伤的方法 | 第41-47页 |
·S-N曲线法 | 第41-43页 |
·断裂力学法 | 第43-45页 |
·损伤力学法 | 第45-46页 |
·概率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46-47页 |
·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低周疲劳损伤模型 | 第47-52页 |
·损伤变量 | 第47页 |
·临界损伤值 | 第47-48页 |
·耗散势与损伤演变方程 | 第48-50页 |
·低周疲劳强度模型 | 第50-51页 |
·低周疲劳有效应力幅 | 第51-52页 |
·理论模型验证 | 第52-54页 |
·试验验证——与SAE1045、402钢试验结果比较 | 第52-53页 |
·理论验证——与Manson-Coffin方程法ε-N曲线的比较 | 第53-54页 |
·低周疲劳强度分析 | 第54-58页 |
·低周疲劳损伤临界值 | 第54-55页 |
·与DNV高周疲劳S-N曲线外推评价法的比较 | 第55-57页 |
·与Miner损伤准则的比较 | 第57-58页 |
·实船低周疲劳强度评估 | 第58-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4 含低周疲劳损伤矩形薄板剩余强度分析 | 第62-86页 |
·引言 | 第62-63页 |
·损伤状态描述 | 第63-69页 |
·虚拟无损构形 | 第63-65页 |
·损伤张量 | 第65-66页 |
·有效应力张量及其对称化 | 第66-67页 |
·平板有效极限应力张量 | 第67-68页 |
·损伤因子D | 第68-69页 |
·含有低周疲劳损伤平板剩余强度 | 第69-72页 |
·平板破坏准则 | 第69-70页 |
·虚拟无损平板剩余强度 | 第70-72页 |
·低周疲劳损伤对平板剩余强度的影响 | 第72-76页 |
·损伤对拉伸极限强度的影响 | 第72-73页 |
·损伤对压缩极限强度的影响 | 第73-76页 |
·平板屈曲有限元参数化分析 | 第76-82页 |
·边界条件 | 第76页 |
·屈曲有限元模型 | 第76-79页 |
·网格精度的影响 | 第79-80页 |
·板厚及损伤的影响 | 第80-81页 |
·理论值与ANSYS值的比较 | 第81-82页 |
·含低周疲劳损伤板剩余强度经验公式 | 第82-84页 |
·损伤柔度系数 | 第82-83页 |
·损伤压缩极限强度简化公式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5 含低周疲劳损伤加筋板格剩余强度分析 | 第86-103页 |
·引言 | 第86-87页 |
·含有低周疲劳损伤加筋板剩余强度 | 第87-90页 |
·虚拟无损加筋板极限强度 | 第87-88页 |
·平均极限强度 | 第88页 |
·低周疲劳损伤对拉伸极限强度的影响 | 第88-90页 |
·加筋板屈曲有限元参数化分析 | 第90-95页 |
·屈曲有限元模型 | 第90-92页 |
·加筋板几何参数对极限强度的影响 | 第92-93页 |
·加强筋腹板/带板厚度比及损伤的影响 | 第93-95页 |
·含低周疲劳损伤加筋板剩余强度经验计算公式 | 第95-97页 |
·加筋板的损伤柔度系数 | 第95-96页 |
·损伤压缩极限强度简化公式 | 第96页 |
·有限元数值验证 | 第96-97页 |
·实船加筋板格剩余强度评估 | 第97-102页 |
·散货船双层底加筋板格剩余强度 | 第97-100页 |
·与DNV低周疲劳损伤剩余强度的比较 | 第100-102页 |
·结论 | 第102-103页 |
6 低周疲劳损伤对船舶梁极限强度的影响 | 第103-119页 |
·引言 | 第103页 |
·船体梁极限强度分析方法 | 第103-108页 |
·分析方法综述 | 第103-104页 |
·Caldwell全塑性剖面矩方法 | 第104-105页 |
·船体梁极限强度直接计算方法 | 第105-108页 |
·具有低周疲劳损伤船体梁剩余强度 | 第108-111页 |
·含疲劳损伤板架的剩余强度 | 第108-109页 |
·疲劳损伤船体梁极限强度直接计算 | 第109-111页 |
·船体梁模型计算分析 | 第111-117页 |
·Dowling模型计算分析 | 第111-113页 |
·Nishihara模型计算分析 | 第113-115页 |
·散货船实船计算分析 | 第115-117页 |
·结论 | 第117-119页 |
7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119-121页 |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19-120页 |
·未来展望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30-131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作者简介 | 第133-134页 |